性格如何形成?

儿童性格的起源是婴儿期的生活习惯,而养成某种习惯则取决于抚养人的养育方式。


每个家长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使婴儿在同一情景下做出符合要求的同一反应,这种并存关系经过反复出现即形成了习惯。而

每一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个体的性格特点。


婴儿正是在家庭环境中,由先入为主的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并以此构成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的部分。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成人对孩子所采取的早期养育方式,对儿童养成各种习惯以及性格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

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度保护不会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家长,不肯上幼儿园。年龄稍微大一点的表现出独立性不强,依赖别人,他们对别的态度也常常比较敏感。

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特点。


性格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必须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对其进行教育,比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起步于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西方家庭有让孩子单独睡一室地习惯,在中国则不同,即使有足够的空间,婴儿也要与父母同睡(同床或同室)。

例如,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很活泼,但如果他们生长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环境中,爸爸妈妈整日争吵、冷战、闹矛盾,孩子的性格也会逐渐变得内向起来。

心理学家卡根和团队针对4个月大的婴儿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让这些婴儿听不同的声音,看彩色手机,闻酒精棉签等,从而观察他们的反应。有20%的婴儿反应激烈,大哭用力挥舞胳膊等,这部分婴儿被称为“高度应激群体”。约有40%的婴儿很安静,没有过度的反应,这些婴儿被称为“低度应激群体”。而其余40%的婴儿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那些大哭反应激烈的婴儿,说明他们的杏仁核天生就非常兴奋,他们在面对新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冲击时会特别紧张从而反应过激;这些婴儿长大后,在遇到陌生事物或环境时更有可能会产生警惕情绪;从而成长为心思缜密性格安静的少年。而那些安静的婴儿之所以安静,不是说他们将来会成为内向者,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面对新鲜事物时会不为所动,所以他们长大后面对外界刺激会更放松更外向。卡根及其团队对这些婴儿的成长一直做追踪调查,事实也证明了他最初的推断。


除了婴儿实验,还有一项著名的成人柠檬汁实验。心理学家艾森克把柠檬汁滴到成年的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舌头上,观察谁分泌的唾液更多。果然,那些性格内向的人对感官刺激反应更大,分泌的唾液更多。所以神经系统应激性是内向或外向性格的生物学基础,即性情,是我们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

性情是天生的,但性格并不完全等同于性情。性格是一个复杂的形成过程,是家庭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和自由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由意志很重要,我们不能控制我们是谁,可是我们能决定我们要成为谁,我们可以去突破自己性情的舒适圈努力去培养或靠近自己希望拥有的一些个性特征。但说到底,自由意志可以带我们走得更远,却无法无限超越我们的基因框架。

我们先天预设的性情,强有力地塑造了我们成年之后的性格。我们的性格可以延伸,但是非常有限。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情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很大一部分是由我们的基因、大脑和神经系统决定的。性情是地基,个性则是建筑。


我们中间有1/3~1/2的人是内向者。这就意味着内向者的人数要远比你想象的多。很多内向者小时候就已经能熟练地把自己伪装成外向者了,这让我们很难发现他们的本性。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及接受自己是我们长久的生活功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性格如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