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聊斋》、品《聊斋》,姑妄言之姑听之!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觉得,蒲松龄笔下的这些人物其实都挺有意思的。人、狐、仙、鬼、妖等各具特色的同时,又大都各涵深意。
恍惚间,有时甚至感到“人面兽心”这个词用来评价一个人都算是客气的了。在《聊斋》的世界里,某一群体可能连狐鬼妖都不如,除了披着一张人皮之外,已着实寻觅不出人之为人的地方矣。
今天就与诸位一道闲话《狐嫁女》、《谕鬼》、《鬼哭》三则短篇小说,个人拙见,望以娱乐心态观之。
这三则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人(官)与非人(狐、鬼)之间的对话。并且三则故事所涉及的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为了便于讲述,我大概介绍一下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这三位官员的生平事迹。
《狐嫁女》的主人公叫殷士儋。殷士儋(1522―1581),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四年(1570)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卒时,赠太保,谥文通。
《谕鬼》的主人公叫石茂华。石茂华(1522—1583),青州益都(今山东省益都县)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4)进士,历官至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擢掌南京都察院。 卒赐祭葬,赐太子少保,谥恭襄。
说来也巧,两位名臣都是明朝中期嘉靖年间有名的大臣,籍贯都是山东省,而且还是同一年出生,连卒的时间也不过相差两年。
同省同龄同朝为官的二人,想必在当时就早已名满乡里,再加之后期的从政表现,更是誉满全国,成为家乡(山东)士子的标杆与榜样。
待他们的名声传到蒲松龄生活的年代时,怕是早已神话了。无怪乎,蒲松龄要把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写入《聊斋志异》中。至于是否真有其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故事主人公的原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内涵。
那么殷士儋与石茂华为官从政如何呢?
史籍记载,殷士儋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曾不顾权臣的排挤,向皇上进谏,“疏请布德、缓刑、纳谏、节用,饬内外臣工讲求民瘼”。同时,他又是一位性情中人,曾因看不惯权臣高拱,竟当着许多大臣的面,撸起袖子“奋臂欲殴之”。
石茂华为官从政也深的百姓爱戴。具体表现为:处理诉讼案件,公正明断;黄河泛溢,则亲率民工筑堤防洪;倭寇侵扰,又能打退进犯之敌。
尤为让人动容的是,遭小人弹劾罢免后,依旧不忘初衷不改本色。1583年,他被重新启用,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他还在为陕西与甘肃的灾民夙夜忧叹。他奏准朝廷,减免徭役赋税,开仓救灾,最终因操劳成疾,呕血身亡。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此二公的生平完全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标准与处事理念。他们都是好官清官,都心存百姓心系天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真正正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不难想见,当蒲松龄以他们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时,作为后辈(蒲松龄也是山东人),他的心里一定是充满敬意的。因而故事里的“殷天官”与“石尚书”这些称谓,读起来总让人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狐嫁女》与《谕鬼》到底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狐嫁女》讲述的是:殷士儋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寒,按理说贫苦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大都比较内向,不愿(不擅)与人多做交流。可是殷士儋呢?不仅不唯唯诺诺,而且还表现的很有胆量与才略。
这不,有一次与同窗好友(都是秀才)一起喝酒,估计是喝的上头了,其中一个秀才说:“谁敢到本县一座废弃已久的大宅子(这宅子因常有怪异的事情发生,即使是白天也无人敢入)入住一晚上,那么第二天我们就一起凑钱请他大吃一顿”。
殷士儋听到之后,一跃而起,说道:“这有何难”。随后只带了一床席子就前往那座废宅,同窗好友将其送到废宅门外,打趣说道:“我们暂且待在门外,你进去后,如果看到什么鬼狐就大声呼救,我们就冲进来救你”。殷士儋则笑着说:“如果真的有鬼狐的话,我一定把它们捉住做个证明”。说完就独自一人进入废宅了。
进入废宅的殷士儋在一更天将尽的时候(古人的一更天为晚上七点至九点),迷迷糊糊正想睡觉之际,突然听到楼下有脚步声,并且正在上楼……
狐狸家举办女儿婚礼的传奇故事自此展开。
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读者请自行翻阅。我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一是老翁(老狐狸)确认殷士儋身份的话;二是众人(众狐)怀疑殷士儋私藏金爵时老翁(老狐狸)的表现。
细细想来,也确实神奇。此时殷士儋的身份不过区区一个秀才,没有任何功名在身。但是老狐狸却说:“此殷尚书,其睡已酣。但办吾事,相公倜傥,或不叱怪”。
看来这只老狐狸的道行已高深,前面的小狐狸看不出什么门道,它却不仅看出殷士儋未来的身份,甚至连殷士儋的性格与行事风格也都一并看出,这至少说明了这只老狐狸已经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这只老狐狸对殷士儋显得格外的客气与尊重。因为它知道,殷士儋是个好人,将来是国之栋梁,是人人敬仰与爱戴的好官。万物皆有灵,举头三尺有神明,礼遇与敬畏有德之士,对于老狐狸的修行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殷士儋在这场狐狸嫁女的喜宴上被奉为上宾,婚礼的每个环节,几乎都有殷士儋的身影。真可谓“不是主人胜主人”呀!
哪怕后来殷士儋偷偷将金爵藏于袖中(为了向同窗好友证明,故留下作为证据),趴在桌子上装睡。狐狸们结束喜宴,收拾酒具,却怎么也找不到金爵,从而怀疑殷士儋时,老狐狸依旧表现的恭恭敬敬,告诫其它狐狸不要乱讲话,唯恐殷士儋听到。
之后,所有狐狸全部悄悄离去,就像未曾来过一样。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定,老狐狸早已算到日后这只金爵终归会由殷士儋亲自物归原主。既如此,此时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一个是凡人,一个是道行高深的老狐狸,并且老狐狸对凡人礼数周到、毕恭毕敬。蒲松龄这样写用意何在?透着怎样的价值取向?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谕鬼》这个故事。
《谕鬼》讲述的是:石茂华还是秀才的时候,在其家乡青州郡的城门外,有一个大水湾。这个大水湾有点奇怪,即使久旱不下雨,湾里的水也不会干涸。
有一次,官府将捕获的几十名大盗在水塘边上杀了。这些被砍头的强盗化为恶鬼,聚众为害,凡是从塘边经过的行人常被拖入水中。
一天,有一个人正被这些恶鬼盯上,就在将被拖入水中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大群恶鬼惊慌逃窜着,并听这群恶鬼说:“石尚书来了!”
不一会,石茂华果然来到,那个人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石茂华。
石茂华听后就用石灰粉在墙壁上写下一道吿谕。大意就是训斥并劝诫这些聚众为恶的厉鬼,你们生前的所作所为,是你们遭受刀斧加颈的主要原因,半点怨不得他人,纯属自作自受。生前没有善心,死后还聚众害人更是不对。
奉劝你们(恶鬼)好好改造,不要再害人,诚心忏悔,或许就可早日投胎转世,脱离苦海。
最后告诫众鬼,如果还像从前一样,重蹈覆辙,不思悔改,那一定会后悔的!”
说来也奇怪,此告谕一出,这些恶鬼就销声匿迹,不再出来害人,就连城门外的大水湾也干涸了。
还是那句话,神不神奇?
一个凡人的一篇告谕竟能让恶鬼乖乖地听之从之。看来这些恶鬼也能预知未来,也能看出此时还是秀才的石茂华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同样,这些恶鬼对于石茂华的出现也表现出失态的一面。与《狐嫁女》中的老狐狸不同的是,他们是恶鬼,干了坏事,所以遇到石尚书惊慌失措;而老狐狸之于殷尚书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敬畏。
狐仙也好,恶鬼也罢,如若要害人,以它们的神通又岂会有不成之理。然而却为何偏偏敬畏与惧怕二人(殷士儋、石茂华)?
此二人立于世上,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们都有高尚的操守,都是心里装着老百姓与国家的好官清官。简而言之,他们都是以德行誉满于世。
我想这大概就是蒲老先生想要向世人阐明的一种价值观吧!即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一个有德之人,自然无欲则刚,自然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然不惧魑魅魍魉。
那么,最后我们来看看无德之人在蒲松龄的笔下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鬼哭》正好就记述了这样一个无德的为官者—王七襄。
王七襄,本名王昌胤,明末清初时期的人物。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丁丑年(1637)进士。顺治甲申起户部主事,擢福建道御史,巡按山西,提督北直学政。
按理说,王七襄能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两朝为官,也可谓官运亨通了,可是随着官越做越大,其德行却每况日下。最终于顺治十四年二月丙戌(初十三),以窝盗、杀人及诸不法事,讯实,弃市。不得善终。
《鬼哭》讲述的正是他当学政时候的事。
故事讲述的主要内容是:谢迁起义的时候,官宦的宅第都成了贼窝,尤以王七襄的宅第强盗最多。待到清军攻破城门之后,这些义军(盗匪)几乎全部被杀光,尸体填满台阶,血流成河,血液顺着大门流出门外。
王七襄进城后,将尸体扛走,把血迹冲洗干净,就心安理得地住下了。
可能是死的人太多了吧。这个宅第从此以后,白天都能经常看见鬼,晚上床底也常常有磷火乱飞,墙角处则常常可以听到鬼哭。
有一天,一个叫王皞迪的书生借住在他的家里,听到床底下连续小声的叫着自己的名字:“皞迪皞迪”紧接着声音慢慢变大,说:“我死的好惨啊!好惨啊!”
随后,满院子都哭了起来。王七襄听到之后,手里拿着宝剑走了进来,大声的说:“你不认识我王学院吗?”
然而众鬼的回应是“百声嗤嗤,笑之以鼻”。王七襄以为自己的威名可以震慑群鬼,殊不知得到的却是众鬼的不屑与嘲讽。只能说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蒲松龄评价道:“邪怪之物,唯德可以已之。当陷城之时,王公势正烜赫,闻声者皆股栗,而鬼且揶揄之。想鬼物逆知其不令终耶?普告天下大人先生:出人面犹不可以吓鬼,愿无出鬼面以吓人也!”
翻译过来就是:“邪魔鬼怪之类的东西,只有仁德可以使他们消失。在官兵攻陷城门的时候,王公的权势正达到十分煊赫的地步,听到他名字的人都两腿发抖。然而鬼魂却敢于嘲笑戏弄他。想来莫非鬼怪之物可以预见到他不会善终吗?我在此遍告普天下的大人先生们:装做人模狗样尚且不能吓跑鬼怪,就更不要装出邪蟊鬼祟去吓唬人了。”
最后这句“出人面犹不可以吓鬼,愿无出鬼面以吓人也!”的评价实在精彩至极。
三则故事全部讲述完毕。对比三位主人公的遭遇,不难看出蒲老先生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唯有仁德才可以消灭世间的邪魔鬼怪,唯有仁德才能使鬼神信服,唯有仁德才能在乱世之中移风易俗,也唯有当政者仁德,才能让老百姓有过上好日子的可能。
愿世间多一些殷士儋、石茂华,少一些王七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