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刺猬的优雅》观后感

                                                                     电影《刺猬的优雅》观后感

                                                                                      吴赫笛

        这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法国电影,弥漫着法式浪漫。影片表达的是有关人生和死亡的话题。因为原著的作者妙莉叶·芭贝里本身就是一位哲学教授。而对于哲学家来说,生和死显然是绕不开的终极问题。

        影片借一个11岁天才少女巴洛玛之口,去追寻人生和死亡的意义。她认为人就像鱼缸里的金鱼一般,永远也逃不出鱼缸的束缚,只能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鱼缸里撞来撞去,这种日子实在是无聊至极。她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虽然自己出生在一个富贵之家,未来自己也会是一个富贵之人。但是对于这种一眼便可望到头的人生来说,她觉得很乏味,是无法忍受的,于是她决定在165天之后,即在自己12岁生日那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在死之前,她可不想像一片烂菜叶子般死去,她打算用手中的摄像机拍一部生命为何如此荒谬的电影。她把镜头对准了所在公寓里的每个人,包括自己身为国会议员的父亲,整日和花花草草说话的母亲和令人讨厌的姐姐。在拍摄过程中,一个人引起了她的注意和兴趣,这个人就是公寓的看门人荷妮。荷妮表面看起来是一又矮又老又胖、举止粗俗的54岁寡妇,整天看着肥皂剧。但其实这只是她的伪装,一种她故意展示给别人的假像。她意图示人一个符合世俗观念的看门人的草根形象,尽管实际上她有丰富高贵的精神生活,以研究中世纪哲学、弗洛伊德和胡塞尔现象学自娱自乐。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少女巴洛玛推开了荷妮房间里的那扇门,发现了这个秘密,她认为荷妮就像一只刺猬,在她满身带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丰盈的内心。荷妮的小房间里满是各种各样的书籍。闲暇时,荷妮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坐在沙发上撸着猫,一边喝着茶吃着黑巧克力一边看着书,优雅而惬意。荷妮喜欢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也因此与公寓里的一位日本绅士小津格朗先生相识。荷妮随口而出的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引起了小津格朗先生的注意。他觉得荷妮与众不同,还特意给荷妮送去精装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并邀请荷妮与他共进晚餐。荷妮开始虽有顾忌,甚至想以自己不识字为借口而拒绝邀请。但最终在同事的帮助下,借了衣服做了发型,还是欣然赴约了。在小津格朗家中,荷妮出了一些糗,不会使用带音乐的马桶,吃饭时不小心弄脏了衣服,但是两人相谈甚欢、相处愉快。临走的时候小津格朗先生还约荷妮下次一起看日本电影,荷妮欣然接受。随着两人交往,逐渐产生了情愫,但这时荷妮因为地位、阶级和财富的悬殊,她犹豫了退缩了,她不敢也没有勇气接受小津格朗先生的感情。她内心纠结,无比痛苦。经过巴洛玛的鼓励,荷妮答应了小津格朗先生的生日晚宴邀请,在生日晚宴上,小津格朗先生向荷妮表白了。然而当荷妮准备去爱时,不幸却降临了,就在生日晚宴的第二天,荷妮被洗衣店的车撞死了。令人期待的美好就这样戛然而止了,死亡就这样猝不及防。荷妮的意外死亡,让巴洛玛对死亡有了深刻的领悟,她意识到,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什么时候死亡,重要的是死亡的时候你在做什么。荷妮死的时候正准备去爱。死亡让你再也见不到你爱的人,也见不到爱你的人了。目睹了荷妮之死,使巴洛玛明白了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这里我在想,为什么荷妮之死会让巴洛玛放弃自杀呢?我想,是因为巴洛玛既然通过荷妮的意外身亡明白了死,而生死又是相对相依的,明白了死,也就明白了生,正是巴洛玛领悟了死,她才彻悟了生,所以她才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最终向死而生。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知死,安知生?

        本以为影片会是个圆满的结局,但是故事却以荷妮的死终结了。也许,不圆满才是最好的结果。影片以这种方式结束,也避免了落入俗套,因为,我们已看过太多太多最终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了。这种圆满的结局其实更多地存在于童话故事里,正如一首歌的歌词所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现实更常见的是不圆满的结局。古今中外,人生无常,圆满几何?

        另外,本片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即影片中充斥着大量日本文化元素,比如日本电影、日本茶道、日本料理、日本绘画、日本文学等等很多日本文化的痕迹。可见,原著作者非常喜爱日本文化,其塑造的小津格朗先生是一位彬彬有礼、富有且很有品味的日本绅士,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极具修养,充满了艺术气息。从中不难看出,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这些年,日本在资本输出的同时很注重文化输出,在世界上尤其是西方国家,日本文化很受推崇,其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仅仅输出我们的高铁、我们的华为、我们的防疫物资等有形的商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不断加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日本做的确实比我们好,很值得学习借鉴。有形的物质只是载体,无形的思想才是内核。我们只有重视文化的输出,才能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才能使更多的民族、更多的国家和更多的人民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喜爱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世界对中国、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例如,这部电影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无疑会极大促进日本文化的传播,也会增进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好感。相反我们的一些电影,甚至是著名导演执导的影片,里面充斥着落后、愚昧,往往把中国人塑造成一个个野蛮落后无知愚昧的形象,如此影片,外国人看了对中国人如何能有好感,怎能不产生误解,怎能不产生鄙视。这跟我们自己的文化输出有关,尤其是电影。这需要文艺界尤其是电影界,一定要注意塑造良好的中国人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和必然要求。

                                                                   (吴赫笛观影于2021年2月2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刺猬的优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