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读后感

侘寂

侘寂是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美学范式,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活艺术的理智与均衡。它让我走出了艺术的困境——即可以创造美好事物,又避免陷入那种让人沮丧的物质主义
我开始相信,侘寂总是与逃避、朋克、颓废,或者其他此类,这些标榜反美学的词汇有着联系。他们都来自年轻、现代,且充满创意的灵魂。

模糊的历史

禅宗

禅的主旨之一,就是反对理性主义。精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为减少那些容易被误解的概念,一个清晰的定义总是被明确避免。

美学的混沌策略

需要保留其神秘莫测与含糊其辞的本质,还要难于定义。因为不可言说,是其特质。

不可言说,是其特质。侘寂乃一个目的论基准——它本身就是一个目标——永远无法完全实现。从某个角度看,迷失的或不确定的知识,是侘寂内在“残缺”的一个方面。

在美学领域,理性永远屈尊与感性。日本的铸剑师和鉴赏家们,以模糊和神秘的语汇,按部就班地谈论着刀锋上的“灵魂”。然而,今天年轻的匠人,通过学习可以客观地看待精确的炉温、金属、化学添加剂,还有“自然”的瞬间——延展性、刚性、硬度等等,或者刀锋上的“灵魂”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也许这些新发现,会使想象的部分失色。但是,对未来世代而言,要保留住审美创造的能力,一些指引仍然必要。

暂时定义

广义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狭义上,则是一种美的特定形式。

侘寂几乎从不使用具象或者象征。

  • “寂”指冷峻、青癯(qú) 或者干涸。
  • “侘”指离群索居,远离社会,带给人以灰心、消沉、惨淡的情绪。
    那些自主疏远、过着清贫生活的隐士和苦行者,被认为有了更多精神体验的契机。如此诗意的倾向,培养了人们对于日常细节,还有容易忽略的、自然之美的鉴赏与洞察。

简史

侘寂的精神性,对于物质的感觉,那种荒凉、阴郁,还有极简的表现,都来自九至十世纪的诗歌和水墨画。

茶道学校聚焦在“世界和平”,“人人之间的深度交流”。
你必须在此时此刻,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投入最饱满的关注:身处当下。

侘寂的宇宙

  • 形而上学基础
    事物要么向虚无发展,要么从虚无演化
  • 精神价值
    真相来自对自然的察觉
    “伟大”存在于渺小和被忽视的细节
    美从丑出
  • 心境
    接受必然

利休
茫茫四顾
花死,叶亡。
苫( shān 草帘子,草垫子) 屋在这岸边
独立暮光秋色。

欣赏宇宙秩序

  • 道德信条
    去掉所有之不必要
    专注本质,忽略物质的等级属性

  • 材质
    自然进程的示意
    无规则
    亲密
    含蓄
    朴实
    阴郁
    简单

  • 侘寂提供一种集合,直逼存在的根本(形而上学)、庄严的认知(精神性)、喜乐(心态)、行为(道德),乃至观看和感受事物(物质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侘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