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1~9章

读亚当·斯密《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原版名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即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

《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三十二章,又分为五个篇目,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和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我主要阅读了第一篇的前九章。这篇读后感主要围绕这九章展开。

第一篇题为“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斯密首先提出了“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是分工的结果”,并说明了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精进,二是分工避免了转换工种可能带来的时间浪费,三是许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分工和生产力的提高。

而后斯密说明了分工是由于物物交换产生的,并在阐明交易的通义时提出了“利己心”这一概念,交易时买方需要刺激卖方的“利己心”,才能够实现交易。由于分工起源于交换,故而分工程度受到市场大小的直接影响。

为了避免物物交换的不便,货币产生了,又考虑到金属的不易磨损和可以任意分割这两个其他物质都不具有而又特别适于长期随身携带、充当交换媒介的性质,货币最终都选择了金属这种物质形态。

货币的产生带来了定价问题,斯密提出了在商品价值决定中常常出现的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分别对应“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和“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这三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斯密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这段话实际上暗含着商品的真实价格/劳动价格的含义,即获得该商品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或用斯密的话说,是“报酬劳动的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但是由于现实中往往难以准确衡量某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而商品与商品之间常常进行价值的比较,当货币这种具有交换媒介性质的特殊商品出现以后,又出现了商品的名义价格/货币价格,即“报酬劳动的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由于货币的名义价格常常随着铸造那种货币所用金属的储量的多少而变动,所以“劳动者是贫是富,其劳动报酬是坏是好,不与其劳动的名义价格成比例,而与其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

针对第二个问题,斯密承接上文对于商品的真实价格/劳动价格的定义,指出所有商品的价格最初都包含“劳动工资”这个部分,除此之外,“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投在劳动人民身上,以原材料与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所以,“与货币、劳动或其他货物交换的完全制造品的价格,除了足够支付原材料代价和劳动工资外,还须剩有一部分,给予企业家,作为他把资本投在这企业而得的利润”,像这样,掌握了一定资本的人希望通过“购买”劳动力的劳动产物或劳动对原材料价值的增加部分而后以更高价格出售来获得的这部分多余的价值就是“利润”。在这两个部分之外,斯密还指出,“一国土地,一旦完全成为私有财产,有土地的地主,象一切其他人一样, 都想不劳而获,甚至对土地的自然生产物,也要求地租”,某人为获得某块土地的使用权而需要向拥有这块土地的地主缴纳的费用就是“地租”。综上所述,在《国富论》中,商品价格由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这三个部分组成。

“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都由这三部分构成”,并且,“物品制造,越接近于完成,其价格中工资利润部分,和地租部分比较便越大”,我的理解是,其一,在出现了分工的社会,物品的制造,往往需要多个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合作完成,而物品越接近制造完成,意味着它经手的人越多,由于每个人都希冀能够通过自己付出的劳动获得一部分利润,所以工资利润层层积累,会越来越多;其二,随着物品制造过程的层层递进,后一工序的劳动力所希冀获得的资本,不仅需要包含其迁移工序劳动力的资本和利润,还需要加上他自己的工资,而利润对资本的比例是一定的,所以利润会层层递增;其三,某物品制造所需要的原材料是一定的,所以所包含的地租在一开始就确定了的。综合上面三个原因,所以“物品制造,越接近于完成,其价格中工资利润部分,和地租部分比较便越大”。

对于第三个问题,斯密是这样说的,当商品出卖的价格“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时,这一价格就是该商品的自然价格,“商品这样出卖的价格,恰恰相当于其价值,或者说,恰恰相当于出售这商品的人实际上所花的费用”。然而,实际情况是,如果再贩卖者出售商品的价格无法使其获得按照一般利润率所能够获得的利润,再贩卖者就会遭受损失,因为如果他将这笔钱用于其他的用途,就可以获得一般利润,这时,他会选择提高价格至他能够获得一般利润的水平,即“商品通常出卖的真实价格”,也就是商品的市场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通常决定于它实际的供销量与愿意支付其自然价格的人数即有效需求的比例。当实际供销量大于有效需求时,为售出全部商品,有一部分商品必须以低于自然价格的价格标价,而这部分商品价格的降低必然会导致所有商品价格的下跌,最终价格将是介于这部分商品所标的低价与其自然价格之间的值;相反地,如果实际供销量小于有效需求,部分有效需求者无法接受自己不能买不到商品,进而自愿以高于商品自然价格的价格购买商品,市场价格因此会高于商品的自然价格。只有当商品的实际供销量恰好等于其有效需求时,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才等于其自然价格。由于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围绕其自然价格上下变动,斯密也将商品的自然价格称为其“中心价格”。

市场价格偶然或一时的变动,取决于当时市场上该商品或劳动是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市场价格较长时间的高于自然价格,则往往是来源于垄断、同业组合的排他特权、学徒法规以及限制特殊职业上竞争人数的各种法规。垄断可能起源于商业机密如某种商品的售卖者小心翼翼地掩藏其知道该商品在某一地区的市场价格远高于其他地区,或是技术机密如某种生产方法的成本远低于通常方法。

决定商品自然价格的是其组成部分即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的自然率。而自然律又随着社会的贫富、进步退步或停滞而变动。斯密又将这变动的具体原因分为了四个章节。在第一个章节,他说明了工资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其如何受到“社会贫富、进步退步或停滞”的影响;在第二个章节,他说明了利润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其如何受到“社会贫富、进步退步或停滞”的影响;在第三个章节,他说明了各种劳动用途的货币工资与各种资本用途的资本利润之间比例的决定因素;在第四个章节,他说明了土地地租的决定因素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土地生产物真实价格的变动的。

在“论劳动工资”这一章中,斯密提到,“在土地尚未私有而资本尚未积累的原始状态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属于劳动者,既无地主也无雇主来同他分享”。然而,一旦有了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劳动者就不可能独享其全部劳动生产物了。土地一旦私有,地主就会向劳动者要求其一部分劳动生产物作为地租;由于劳动者往往不具备维持其自身直至作物收获所需的生活资料,所以需要雇佣他们的雇主来垫付一部分资本,而雇主愿意垫付资本的前提是他能够从劳动者的全部劳动生产物中获得一部分作为其支付资本的资本利润。这种情形还可以推广到除农业之外的各行各业。

劳动者与雇主天然地具有利益冲突,劳动者希望多得工资,雇主希望少给工资从而多得利润。源于这个原因,雇主和工人常常会各自抱团,形成雇主结合和工人结合。但是由于英国的官厅往往代表着雇主的利益,所以雇主的申诉总能成功,而工人则往往败诉。

当雇主除维持其自身生活所需的钱财之外还有剩余时,其往往会用这部分剩余雇佣更多的劳动者。可以想见,这部分剩余越多,雇主便想要雇佣越多的劳动者,由于劳动者的总数是一定的,劳动工资便会上涨。推而广之,当一国的收入和资本增加时,该国对于劳动者的总需求自然增加,进而该国的劳动工资便会上涨。因此,斯密得出了一个经典的论断,“使劳动工资增高的,不是庞大的现有国民财富,而是不断增加的国民财富”。国民财富增加的越快,劳动工资便越高。因此,“最高的劳动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出现,而却在最繁荣,即最快变得富裕的国家出现”。

相反地,当一国的财富长久地陷入停滞状态,该国雇主的剩余资本不再增加,其雇佣的劳动者人数也将保持不变,但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最终劳动者的人数将超过雇主需要雇佣的总人数,进而导致劳动工资的下跌。这种国家的劳动者虽然贫困,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计。然而,假如一国的财富处于不断减少的状态,该国雇主每年雇佣的劳动者人数都在减少,那么无法在上等行当中找到工作的人们会纷纷涌入最下等的行当寻找就业机会,导致最下等行当的劳动工资减少到无法使劳动者维持生活的地步,这些劳动者不得不每天面临饥饿、死亡的威胁,该国人口也将因此而减少,最终减少到该国的剩余资本所能够维持的所有人口数量。

在“论资本利润”这一章中,斯密指出,社会财富的增减对资本利润的影响与对劳动工资的影响恰好相反。我的理解是,假设劳动生产物的总量一定,由于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是其分配时两种不同的构成成分,当劳动工资增加时,资本利润自然会趋于减少。

斯密还提到,平均工资和平均利润虽然难以确定,但是有一个规律是明显的:“在货币所获较多的地方,对于货币的使用,通常支付较多的报酬。”反之亦然。由此可见,一国资本的一般利润随着该国市场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大都市的利润率往往低于农村,这是因为大都市的资本投入量大、竞争激烈;而大都市的劳动工资往往高于农村,这是因为大都市拥有大量资本的人多,能够雇佣的人少,拥有资本的人为雇佣到自己想要的劳动者,必然会相互竞争,进而抬高劳动工资。

“新领土的获得或新行业的开展,即使在财富正在迅速增加的国家,也会提高资本利润,因而也会增加货币利息”,我的理解是,由于新领土的获得或新行业的开展,使得原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不平衡,新领土的获得或新行业的开展通常意味着新的资本积累的机会出现,原来投入到旧领土或旧行业的资本部分涌入这些能够提供更高利润率的新领土、新行业,导致旧领土、旧行业的资本投入减少,商品供应不足,势必抬高价格,带来更大利润。总体来看,资本利润增加了。但是,如果社会维持产业的资金减少,那么劳动工资的减低会导致资本利润的升高。除此之外,斯密还设想了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极端情形,即假如一国的财富已达到其自然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所能允许的最大程度,那么该国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都必然处于极低水平。原因在于,该国维持产业的资本已达到饱和,那么对劳动者的行业竞争必然会很激烈,劳动工资自然会处于低水平状态,同理,该国在各个行业所能够投入的资本已经达到最大值,那么竞争同样激烈,资本利润相对于竞争而言是有限的,就会变得很小。

斯密还阐述了国家法律对利息率的可能作用。“假如国家法律不强制人们履行契约,那就使一切借款人所处的地位,和法制修明国家中破产者或信用不好者的地位相差不远”。借款人出于自己贪婪的天性,如果道德水平又比较低,就会不偿还债务,这样就给贷款人能否收回借款带来了不确定性,那么贷款人必然要抬高利息率,试图用偿还债务的借款人偿还的债款来补偿不偿还债务的那部分借款人带来的损失。斯密的论述是符合辩证法的,国家法律并不能强制规定利息率为零,因为这实际上违背了贷款人愿意贷款的初衷,即借款人偿还的款项除抵扣本金外,还应当补偿贷款人若将这笔钱用于其他用途所能够获得的一般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利息率与利润率应该具有相关关系。

“最低的普通利润率,除了足够补偿投资容易遇到的意外损失以外,还须有剩余。只有这一剩余才是纯利润或净利润。普通所谓总利润,除了包含这种剩余以外,还包含为补偿意外损失而保留的部分。借款人所能支付的利息,只与纯利润成比例。”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为补偿意外损失而保留的部分只与本金成比例,是相对确定的,所以利息只受纯利润的影响,只与纯利润成比例。

“最高的普通利润率,也许是这样一种利润率,它在大部分商品价格中占去应当归作地租那一部分的全部,仅余足够支付商品生产及上市所需的劳动的最低工资,即仅足维持生存的工资”。我的理解:根据上文提到的,商品价格由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三部分组成,由于劳动者需要劳动工资来维持生活,否则商品的供应将停止,所以最高的普通利润率对劳动工资的侵占是有限的,但地主不一定都要付钱,甚至可能地主并不存在,所以最高的普通利润率可以占据全部原可能归于土地地租的部分。

除此之外,承接上文,斯密说到,“财富迅速增进的国家,可在许多商品的价格上,以低的利润弥补高的劳动工资,这样它们的商品,就能与繁荣程度较低而劳动工资较低的邻国的商品以同样低廉的价格出售”。

在第五章中,斯密有两段经典的论述,一是“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这深刻揭露了人类本质上都是自私自利的,哪怕是表面上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话,实际内心往往也有着利己的考量,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二是“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这段文字的后面还有具体的论据加以补充,这段话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决定一个人后天的成就。

《国富论》涉及的经济学内容是十分广阔的,且论述层层推进,深入浅出,不同的章节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环环相扣。我还需要继续努力读完剩下的部分,从而对经济学体系建立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富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