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桃源的幻灭:论导致《边城》爱情悲剧(江俞乐)

摘要:  《边城》中的爱情如细水流长,浪漫而又纯粹。它不似传颂的爱情故事那般轰轰烈烈,这只是一份平凡百姓的美妙感情,融合着边城人们的淳朴民风,却最终以暗示的悲剧收尾。这不仅是因为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缺陷,更是迷信思想下淳朴民风的反作用,并且承载着作者沈从文的精神寄托。

性情缺陷,缺乏沟通

凤凰城的人们,性情当是纯粹、淳朴的。人情,感情,在这片土地大概是最重要的东西。可正因如此,过量的感性取代了理性,使得人们的思想大多带有些主观臆断与迷信,且不懂得合理分配感情。

就如主人公翠翠。其一,不懂得感情分配。从小失去双亲,一路与祖父相伴,使她对祖父的感情格外看重,再加上单纯的性情,以致当一份美好的爱情摆在她眼前,她却认为选择了爱情就是对祖父的不负责任。殊不知,她的委曲求全放在心疼她的祖父眼里,也是对祖父的一种折磨。其二,对爱情的意识淡薄。入夜的码头,寥寥几句少年之言,让翠翠惦记了两年,这足以证明她懵懂中对浪漫爱情的渴望。问题就出在,虽渴望却不去面对,每当祖父向她提起婚嫁之事,或是二老为她唱歌,翠翠总躲躲闪闪,不去正视自己的感情。少女的几分羞怯显得可爱,而过分的羞怯就成了一种不看重爱情、对对方无意的象征。

再如翠翠的祖父,老船夫。翠翠的母亲情难善终,老船夫说:“这是命。”天命,这似乎是那一代人,无论男女老少,淳朴善良或工于心计,都信奉的东西。中年丧女,留下遗孤抚养长大,他把这个外孙女捧在心肝儿上宠爱。窥见翠翠喜欢二老的心事,老船夫为她的爱情张罗起来。而他的不善言辞,憨厚忠实,放在顺顺眼里是拉低翠翠印象分,对二老来说是多管闲事。这正如当今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好,做出些当众损害了孩子形象的举动,初衷虽好,方式却不得当。爱情这种事,应当由两个当事人主动,而不能靠长辈强行拉拢。

以及文中其他人物。二老,把哥哥的死归结于翠翠的拒绝和老船夫身上,实在冲动,这一点恰如其父顺顺。天保,为自己的嗓音不那么动听而自卑,连追求爱情的机会都不去争取,出行失事多半是因得不到翠翠的心黯然神伤,遇险时反应不及。

这些人物的性格缺陷,掺杂着时代带来的封建迷信,但不算什么大问题。只可惜人与人之间缺乏直截了当的沟通,过分含蓄,各自的心绪不被理解,大大小小的误会便贯穿了小说全文。

封建荼毒,家国难分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仍然遍布着封建意识的荼毒,即使开明如苗家,闭塞如凤凰,也难免受其害。自古女子地位低下,婚嫁大事皆由父母之命,自由恋爱被无情打压,久而久之,女子从骨子里失去了选择爱情的意识。若非翠翠心有所属,怕是早被祖父寻了个好人家嫁出去,看似恬淡称意,实际是封建的悲哀。也难怪翠翠不懂得面对爱情。如同你从出生开始被勒令多年不许吃苹果,当你习以为常,某天突然给你一个苹果,你还知道这是苹果吗?给你,你敢吃吗?翠翠的母亲亦然,与心爱之人喜结连理,未必就会受到世人指责,大不了两人私奔,远远用不着赴死。除了对心爱之人的感情深重外,还掺杂着对自由爱情的恐惧罢了。

封建与迷信是挂着钩的。老船夫认为女儿的死是命,顺顺认为大儿子的死是老船夫家的原因,这都是封建迷信的表现。中国人骨子里的偏激似乎从古时候就有了雏形,没了信仰则暴乱,于是拿老天作为信仰,却又过分信了老天,把自己所不能掌握的命运交付到虚幻的老天爷手中,得了好处谢天,遭了秧不能怪天,只能发泄到不关事的人身上。说来可笑,正如见证了右翼之危害,便一个劲儿的左倾,总之没“中”过。

在这封建迷信之下,利益随之侵蚀人心。纯粹如边城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当时中国腐朽之风的猛烈。顺顺乐于助人,可在选儿媳妇这方面,还是选择了利益最大化的碾坊;老船夫并非贪财之人,可空有一只渡船,让他觉得不如拥有碾坊来得体面,给翠翠的出嫁拉了后腿;而翠翠,不求金钱利益,却因自己的贫穷而自卑,即使二老根本不在乎。二老不要碾坊要渡船,恰恰成了翠翠惶恐的缘由,这也是她一直逃避着爱情的原因之一。利益,金钱,实际在每个人的心中扎根,在意或不在意,都无形中切断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

民主在边城展现雏形,却终难延续发展。试问,若国家整体摆脱了封建迷信,边城之风能封建吗?若边城不闭塞,边城人们的思想能不开放吗?而闭塞与否,关键在于国家建设能力。二三十年代,边城外面的天空是灰色的,边城人们无非两种选择——走出去,用命换取国家明朗的天空;躲起来,躲在闭塞的小城中,继续着安逸但水平低下的生活。归根结底,边城的城门管得再严,都难改与祖国命运相连。正应了那句话:“没有国则没有家。”边城,有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纯粹的,是美好的,也是落后的,幻灭的,乱世之中,幻灭难存。

作者寄托,梦与现实

沈从文本身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儿时“顽劣”,宁逃学也要走街串巷研究些世俗民风。美如《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对美好民风、浪漫爱情的向往。而我想,或许也承载着悲凉之意:如此人间仙境,到底是无法独存。沈从文心中的桃源宛如一个美妙而脆弱的泡沫,夹杂着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那时文人执笔救国,《边城》无疑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以婉转悲剧,增添国人保家卫国、守护这片向往净土的信念。悲剧结尾,并不大感伤悲,只弥漫淡淡忧伤,恰好击中人心最柔然的部分。或许正如作者的感情,透着怅然与无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封建桃源的幻灭:论导致《边城》爱情悲剧(江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