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来自网络

1.

如果你读过《平凡的世界》,那就不要错过《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路遥的创作随笔,记录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的心路历程,也记录了路遥对于文学创作、对于生活的思考。

读完《早晨从中午开始》内心相当震撼,才知道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是如此的艰辛,才知道路遥是以生命为代价,用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完成《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历时六年,准备期三年,写作期三年。

2.

准备期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室内工作。

因为小说写的是1975年至1985年10年间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因此准备期的首要任务是掌握这10年中国甚至世界发生了什么,为此路遥阅读了这10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用了几个月才把这件工作做完。

第二阶段:深入生活。

路遥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有些生活是过去熟悉的,但为了更确切体察,再一次深入进去,有些生活是过去不熟悉的,就加倍努力,争取短时间内熟悉。

对一切常识性的、技术性的东西不敢有丝毫马虎,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脑子没有把握记住的,就详细笔记下来。因为战友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越大。

春夏秋冬,时序变化,积累在增加,手中的一个箱子变成两个箱子。精疲力尽时就在就近的招待所休整几天继续奔波,无论条件艰苦还是舒适,反正都一样,因为愉快和烦恼全在于实际工作收获大小

第三阶段:构思。

作品的结构时从人物开始的,为了寻找总的“终点”和各种不同的终点,为了设置各种渠渠道道沟沟坎坎,为了整体地衔接,为了更好地衔接而不断“断开”……路遥研究了许多长篇长卷小说,基本搞清了作品所涉及的10年背景材料,汇集和补充了各个方面的素材,自然就陷入了构思的泥淖之中。

需要一些出神入化的灵感。

冥思苦想。

从此以后,路遥生活在他所组建的世界里,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他是他们的主宰,也是他们的奴隶。

3.

写作期也分三个阶段。在这期间,每天早晨从中午开始,每天工作从中午到深夜甚至凌晨。

第一阶段:第一部的初稿和第二稿。

第一部的初稿在铜川一个偏僻的煤矿完成。写作是艰辛的,与之相伴的是生活的艰辛。大山之中,很难有好的伙食。中午一般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样,饿了就吃冷馒头。那里的生活条件实在是恶劣。

写作过程中最受折磨的是孤独。独自一人在偏远山区,几个月没有人说话,每天陪伴他的只有屋子里的一只老鼠。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的顺利,欣喜若狂。这两种时候,都需要有一种安慰和体贴。有时候,半夜深更,突然听到远处传来火车的鸣叫,就从椅子上起来,在寒风料峭中走向火车站,因为这里只有运煤车,所以四周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然后抹掉眼泪,掉头走回自己的工作间。

第一部分第二稿是出山以后回到西安的家里,在机关院子里借了一件别人搁置不用的房间,一边写一边闪电似的再一次论证这个词句是否就是唯一应该用的词。

第二阶段:第二部初稿和第二稿。

第二部分的初稿是在黄土高原腹地中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县城完成的。体力和精神都竭力让其运转到极限,似乎像一个贪婪而没有人性的老板在压榨他的雇工,力图挤出他身上最后一滴血汗。

第二部分第二稿又回到了机关院内那间黑暗的“牢房”,激奋与凄苦交织在一起,在最后阶段,几乎不是用体力工作,而纯粹靠一种精神力量在苟延残喘。晚上饿了就去夜市吃不怎么卫生的事物,有时候写的太晚,夜市也关了,就去还没有睡的同事那里要两个冷馒头一根大葱凑合着吃一顿。

终于倒下了,求医问药无效,他开始严肃地想到了死亡,甚至怀疑自己没有时间完成第三稿,但是,不甘心!出于使命感,也出于本能,在内心升腾起一种与之抗争的渴望。他向故乡榆林走去,幸好在一位老中医的调理下,身体逐渐恢复。本应该休息一年以后才能写作,他却迫不及待地开始写第三部分。

第三阶段:第三部初稿和第二稿。

第三部分的初稿是在榆林宾馆完成的,1988年春节前一个星期,身体在几乎虚脱的状况下,终于完成了第三部分的初稿。这意味着,即使倒下不再起来,这部书也基本算是有了眉目,人们所关心的书中每一个人的命运,他都用他的理解做了回答。

第三部分第二稿在仍然从机关院子里那间工作间开始,但工作进入到最后的部分时,他去了陕北甘泉县这个让他倍感亲切的小县城工作。

终于完成了,他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写完《平凡的世界》,他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程度,智力几乎像几岁的孩子,走路过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决定怎样过,全凭弟弟王天乐的帮助才度过了那些严重的阶段。

4.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创作完成的巨作。从萌生创作的念头到完成创作花了6年的时间,6年来不分昼夜地工作,在作品完成后四年离开了人世。

这让我想起同样英年早逝的王小波、梵高。王小波在写小说的时候突然离世,梵高的离世则成为一个谜。他们是不幸的,以他们的才华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本可以创造更多的作品、获得更大的成功,也让后人有机会欣赏到他们更多的作品,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后人的不幸。

在保罗·柯艾略的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那个撒冷王对小男孩圣地亚哥说:“天命就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每个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天命。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将会说服人们,让他们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天命。”

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是幸福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天命,他们有追求有理想,即使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即使作品无人问津,拥有理想并为之奋斗的过程就足以让人感到幸福。人从这种奋斗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充实感,获得生活施予的东西。歌德说,对于一个从不断的追求中体验到欢乐的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路遥在回忆自己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说:“想到自己现在仍然能投入心爱的工作,并且越来越接近最后的目标,眼里忍不住旋起泪水。这是谁也不可能理解的幸福。”

而梵高也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而是他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的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他启发,赋予他生命的意义。这是他的天命,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他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

有的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追求什么,这才是最悲哀的。

也许有人会觉得路遥的创作生活太辛苦如同苦行憎一般,可是,对于作家、艺术家而言,只要创造力生生不息,不管生活如何辛苦,他们都对生活充满热情。路遥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走了,可是他的执着和激情触动过每一个读他的人。他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

他让我们相信人类生活的美好,他让我们即使在面对生活中阴暗面的时候也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他让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他的作品引起我们对生活、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思索,陪伴、抚慰、疗愈我们的心灵,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他教会我们如何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凡的世界》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