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面包的你,有在幸福么?
我们都是孩子
人真的是太脆弱了,几乎每一个跌跌撞撞成长起来的孩子都会有着这样或那样,愿意承认又或坚决否认的“创伤”。
有孩子因记忆着分娩时医生挥舞的手术刀而变得异常敏感;有孩子因童年常常被忽略而格外期望被重视;有孩子因一直处于父母的“绝对权利”下而渴望被理解;有孩子因耳边充斥着抱怨的声音而期盼自我的宣泄……
于是乎,我们在找寻,找寻自我的归属,找寻那个能弥合我们内心“创伤”的人,期盼着那美好的另一半,有了他/她,我们才可以完整……
但,我们还是孩子,我们是20岁、30岁、40岁、60岁、80岁的孩子!找到我们的幸福之前,我们都是孩子!我们被过去所束缚,我们无法长大……
牺牲者
“我怎样都无所谓,只要你过的好!”
“我高不高兴没关系,只要你开心幸福!”
“那难道以后有什么矛盾,我做错了什么事情你也什么都不说,默默承受,永远自己受委屈嘛?”女孩对男孩说,“是……是啊!”男孩一愣,坚定的回答。
然而,“牺牲者”的“高尚”是难以拒绝的毒药。他们自以为是地感觉牺牲自己,别人就可以收获“幸福”。然而,于他/她,一个期望和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怎可能默默看着我们的“牺牲”而无动于衷,他们时刻背负着压力、愧疚,并没有获得我们期望的幸福,快乐;同样,于我,会否在某一日说出“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就不能……”这样的决绝?
我们要知道,当牺牲者存在,放纵者必应相而生,放纵者认为别人做出的牺牲都是理所当然。而就在牺牲者在为之黯然神伤的时候,殊不知是自己造就了放纵者。
不要牺牲,当我们可以从付出中感受到幸福的时候,再去做——简单的办法,找寻爱的感觉!
根源
妻子:你看到这个季度的电费单了么?比上次多了2000元。
丈夫:我知道啊,冬天了么,咱们用电时间变长了。
妻子:2000元啊!这样下去我们就没有钱去度假了!
丈夫:我们当然可以去度假啊,只要我多加两天班就可以了。怎么了,你还好么?
妻子:那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你现在已经加很多班了,我们几乎都很难见到面了!
丈夫:宝贝儿,我们天天都见面呐!我们住在一块儿啊!
妻子:是啊,可是我们很久都没有一起出去了!也没有一起做些什么事情了!
丈夫:我们上周才一起出去吃过晚餐呐?
妻子:我是说我们两个人独处,我们都只是呆在家里看录像带,要不然就是去朋友家里吃晚餐,感觉好像结婚很久的老夫妻一样。
丈夫:那我们这周就去吃呗!我和你,咱们去xxx餐厅,吃最好的高级晚餐!
妻子:你太不切实际了,去xxx我们负担不起的!
丈夫(逃避):好吧,我出去买牛奶了……
从“一张电费单”延伸到了“我们没有办法在一起”,这浮夸狗血的剧情却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着实不少地出现过吧。
让他们烦恼的引线是电费单,但根源是……
丈夫:我的母亲总是抱怨我们没有钱,她几乎没有对我笑过,也不在乎我,就好像我在她眼里一点价值都没有,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价值……
妻子:真正困扰我的并不是电费单,也不是你加班太多了,这个问题我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一个失败者……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管我再怎么努力,还是会觉得自己只是父母的负担,尤其是我的父亲,我已经在他面前尽力做个好女儿了,可是每次他不得不买新衣服或别的东西给我的时候总会唠叨说它花钱太多,我觉得非常,非常……没有被爱的感觉……
当我们尝试着不去责备别人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大的机会觉察到事情深层的原因。当我们开始向对方剖析自我的时候,我们的可以拥有的交流便更深层了。直接面对内心层次最深层的伤痛,是解决矛盾的最好的方法。
P.S.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跳脱一下。这个例子取自书中,我觉得很有价值,也觉得能够彼此交流一些精神层面的事情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总感觉怪怪的,我们任何一件吵架的事都有它的根本么?都那么严重么?我们每个人真的都问题到各种心灵创伤,无可救药么?我们互相舔舐,诉说自己的不幸真的那样必要么?我们把事情归结于创伤,归结于父母,归结于我们成长中伴随我们的一些,这就对了么?对伴随我们的他们,公平么?
或许我有些太钻牛角尖,或许有时拿他人当挡箭牌来无针对性地调解下我们之间的关系没什么大不了。
或许我认同的是:我们要考虑放下责备,从自己出发,明晰一些可能是让我们变得冲动的根源的是由。冷静地,带着微笑的看看它,审视它,它,没那么大不了吧!我想我们可以有更好的表达、应对方法,或许我现在还没有想到,但,一定有!
爱得独立
我个人的观念,与中国的传统有一些背道而驰。连接固然是重要的,但以连接为基础的生态总让人感到一种病态的束缚。看看这个时代,大部分孩子不靠父母买不起房子吧?没有房子,婚姻又谈何而来(这也是当代的社会意识)?我们发现,我们个人的人生被那层基础连接意识深深地束缚,谈何独立!
我个人更倾向于不同代的人间,应当相互独立一些,松开手,放宽心,过好属于我们自己年代的生活吧。每个年代自由他们的生活方式,妻子,丈夫才是我们该选择的第一生活伴侣。孩子,他们是独立的,不属于谁!
爱,亦同!
“爱是一个人的事!”书上提出了这样一个“反人类”的观点。
基于需求,我们常常以为的爱是基于“需求”的,基于曾经生活的“企望却无法得到”,于是我们想找寻一个理想伴侣,期盼他/她能填补我们企望的空缺。这就是我们常常以为的“爱”的源。
走出企盼、期望的无尽地狱,别再向外找寻,走进自己的内心——又看到了我们那“不可回首的过往创伤”,此刻,有无可能跳脱,微笑的审视那个为那么些“小挫折”而斤斤计较的自己,用爱去浸透过往的自己,让爱盈满,让爱流溢……
当两个人间再无猜忌、责备的时候,它们留下的空洞,爱,会填满!这份爱是溢出的,而不是掏取得。
幸福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邮局每次想到都感到暖暖的话:“然后,幸福!”幸福是自我的满足,因为时代的意识,社会的意识,家庭的意识,朋友的意识,我们是否追寻的东西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本心?一面反抗,一面追寻,自相矛盾的自己,如何能够幸福呢?
小竹说她和她老公是同学,之前在都在北京工作,现在都在上海工作。她工作日也常常加班,但她说很喜欢现在的生活,说在上海感觉比之前在北京过得整洁很多;虽然也加班,但没有那么晚,可以有一些自己的生活;周末常常和老公一起去远足登山;她们在上海住在租的房子里面,房子附近跑步也很方便……看着讲述着自己生活的淡定恬然的小竹,我想:她在诠释幸福!
使每个人幸福的元素是不同的,当你发现这样的元素,就心怀感激地尽情地用它们来填充自己吧!感谢近些日子陪我这个老叔叔无所不聊的97年的小朋友;感谢常常在地铁上听一听就可以让我宁静微笑的音乐;感谢那可以随时让我握起来纵情高歌到畅爽癫狂的麦克风;感谢那些需要帮助时可以唤我一声“一凡”的可爱小伙伴!它们一直在扮演着幸福元素,属于我的幸福元素!
等到我被幸福满溢,再邂逅那个同样拥有自己幸福的人,我们之间可以流溢的,只有爱,是真爱!
两个相爱的人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你的伴侣相互保护时
你们彼此间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都无法解决的!
结语
文章书写前是有过构思的,但我很开心的发现,整个行文的过程亦变成了我思考的过程。初听《亲密关系》,感到有些沮丧,有些内疚,有些检讨,因为它提到的生活场景太常见了,稍微有过生活经历的人,无法不一一自我映射。
然而,这使我迷惑了,沮丧,内疚,检查,他们不是积极的情绪,书中讲求的“找到自己童年的创伤”,一昧地“向内自省”,也不是。我不排挤消极的情绪,但这样的思路总让我感觉怪怪的,所以才有了文章中部的P.S.的呐喊。
然而幸运的事,我想我跳出了“书的权威”,它讲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么?都是对的么?不然!然,唯有“一切都是值得思考的”才是真实的。我不认为两个人时常甚至最终可以暴露心灵的创伤然后互相舔来舔去就是心灵的交流;我不认为把爱由一个人操控就可能完美所有——作者必然也不这么认为,任何方法论都有一个相对理想的度,而把握那个度的唯一办法即为真正融入自己的思考,毕竟每个人度也是不同的嘛!
我好像有那么一点点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