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十九节(短文)

前言(回顾):第十五节到第十八节交代了“从小体”的“人”是如何一步步经过“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丧失天性)”到“人之所贵也(认为别人给予的尊贵比任何东西都尊贵)”,再到“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丧失最后的仁德)”而走向最终的毁灭;也交代了“从大体”的“人”是如何一步步通过“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心志纯良的修养自身的仁义忠信)”到“人人有贵于己者(知晓自己内在的品德和外在的风范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再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仁德胜于不仁,好比水胜于火那样理所当然)”而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君子的。

而,第十九节内容,有人认为是重新回到仁德的过程中去了,探究仁德的成熟过程。其实不然,十六节与十八节的结尾说的非常明确若是一步步自作孽,最终面向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着实结束了对仁德的说明与介绍。那么,十九节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呢?言明“小人”的毁灭,展现“君子”的成长,还有一类没有提及,那就是夹在“小人”与“君子”中间的“普通凡人”,此节,就是针对“普通凡人”来说的一节内容(普通凡人在这样的世道之下应该如何生存)。

提:此节对于“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有不同的译文,关键在于其中的“仁”字是否需要翻译完全,译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个人认为,无需翻译成这样就可以直观的表达正确的意思——仁,也在于要使他变得成熟罢了。

赏析:孟子借用不熟的五谷与荑稗相做比较,其所要表达的含义不言而喻——不成熟的仁德,还不如做个“普通凡人”顺天应地比较好。

引申:仁德的标准和高度,在儒家思想中已然是一种兼济天下的个人(君子)修为了。然若没有魄力或是定力以及其他与仁德相配的能力,让自己有可能成为君子,还不如遵从自己的天性,培养自己的人性,做一个凡人,当完全拥有“圣贤”之德的人出世,再根据自己的所学紧随“圣贤”其后,也不枉这世来人间走一遭了。

简而言之:人固然不能“妄自菲薄”如同十八节中的“杯水车薪”那样,但,人更不能因为“狂妄自大”而“越俎代庖”,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给“圣贤”的出世提供帮助与让出一条“夹道欢迎”的路,有多少能力做多少的事,有多强的能力做多强的事,这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十九节(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