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身上高要求高标准的父母,对自己好吗?

最近在芝兰上《家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杨洋老师给大家发来一篇微信文章,也是关于一件新闻的关注而引发的思考和分析,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这起发生在湖南省,一个盛产高考状元的省份,一个尖子生杀父的悲剧的极端事件:

湖南15岁少女挥刀杀害教师父亲:我们能教好学生,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看完第一段文字觉得很痛心,这原本可以是一个工作出色的父亲和一个学习优秀的女儿的搭档。

女儿捅向父亲的那一刀其实是替长期隐忍软弱妥协的母亲捅的,也是迫切希望反抗父亲长期只看分数的高期望在女儿身上却忽略她所有的情感情绪需求的一刀。

首先,父亲将对女儿的不满用暴力发泄在了母亲身上,也可以看出父母亲密关系里的情感银行已经亏空。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的父亲将对自己的高要求转嫁到了对孩子身上,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不满意,他无法处理调整好对自己的情绪全部压在了孩子肩膀,希望女儿替自己完成他的心愿,而不是孩子的梦想或者心愿。

这是他个人“严于律人”的偏差行为,作为她的妻子女儿一起承受着他对周围所有人的高要求的压力,我认为也是父亲个人内在的匮乏,希望用外在子女光鲜靓丽的成绩来装点自己的履历和骄傲。如果一个人自己内在外在丰盛,那么他就不会向外抓取和控制。而是把高要求只界限到自己身上,不会模糊越界到对子女妻子的控制上来。

用在学校当老师的那份迷恋权威感让学生孩子屈服的特权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是一种扭曲。一味要求孩子听话而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家庭中的情感需求,可以说这种悲剧是独权专制在家庭中带来的伤害。

这个事件中,父亲无论是从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上都有没有站对位置,家庭不是法庭,是讲爱,不是只讲分数排名的地方。

极度控制的家庭里面缺少了对自我关注,自我学习成长的父亲或者母亲,如果父亲能将对孩子百分之百关注,分一些到对自我成长的学习和进修,拓展视野上,广交朋友上,投资赚钱上,那种寄希望于一个孩子成才的用力点,就会分散到更多的点上,孩子也不会承受一个家庭的重担。

没有了爱,没有好的感受,没有倾听,没有情感修复,没有道歉,只迷恋贪恋作为父亲或教师的权威, 这就是一个冰冷的家庭的最终可能导向的结局。

那些别人眼中的白眼狼,都是没有爱只剩血性的狼爸狼妈养出来的。

这也是给我们作为父母的自己上了一课。不要在孩子身上刷存在感,把那些严格要求的条框用在自己身上,还原孩子一个轻松,有爱的家庭氛围,然后再学校去争取自己的那份荣耀。成败都给予支持和鼓掌,因为这是他们成长的路,我们无法替他们走完全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孩子身上高要求高标准的父母,对自己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