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点评训练营57/90

【当日新文】及【作业要求】

李克富‖培训从“吮吸手指”开始

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然后选择一个视角点评:
1. 孩子吸吮手指的毛病果真是我“治”好的吗?您觉得在“治”好孩子的毛病过程中父母发挥着(了)怎样的作用?
2. 孩子吸吮手指的毛病是怎样形成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曾有过吸吮手指的行为,我们的孩子怎么成不了毛病呢?
3. 您觉得我所采用的果真是“厌恶疗法”吗?为什么在我之前的“厌恶疗法”没有将孩子的毛病解决?
4. 当您发现涂抹辣椒这一厌恶刺激无效时,能否想到还可以通过涂抹蜂蜜的替代方式解决问题?我说这是一种“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策略,对您有何启示?
5. 您是否认为批评与鼓励、奖赏和惩罚是对立也是统一?您能举出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有关“对立的现象背后实质上是统一”的例子吗?
6. 您觉得在官兵心理波动、心理落差、职业规划等方面,哪些问题是因为对立造成的?哪些完全可以通过变对立为统一来解决?就解决的路径,从心理助人的角度,您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
一问三不知!!!

看到如此的“问题连珠”,真的有些应接不暇了,看看哪个问题,感觉也回答不上来,仔细一想,是缺乏支撑,心理明白,就是组织不出语言,也没法形成文字描述,现在才觉得老师说的基础的重要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睡了一觉醒来后,翻开“心理实操教材”,浏览了一遍知识框架,突然觉得没那么“骨感”了,可以试着将我的个人理解形成文字,略说一二。

这些问题对我来说,有点难?!

1. 孩子吸吮手指的毛病果真是我“治”好的吗?您觉得在“治”好孩子的毛病过程中父母发挥着(了)怎样的作用?

答:我认为孩子吸吮手指的毛病并不是老师治疗的重点,若不是这样,那也是声东击西的策略。老师从对维持了孩子吸吮手指这一症状的“父母”入手,帮助孩子父母去除了不停四处求医的“重复”。暗示那对父母不要再带孩子不停的“四处求医”了!(见原文描述:)

2007年4月份,我接待了一位从外地转诊过来的7岁男童。据父母讲,这孩子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包括在睡眠的时候,都会把左手的大拇指放在嘴里吸吮。检查发现,孩子的左手大拇指指甲外翻、皮肤发白。找到我之前已去过7家医院,见过好多位医生和心理医生,全部采用的是“厌恶疗法”:在孩子不断吸吮的手指上涂上辣椒油、芥末之类刺激物,还有人给孩子在指头上戴上橡皮指套。更有甚者,建议在孩子睡觉时把他的手绑起来。这些方法当然都没有起作用,否则也就不会转诊给我了。
那天,我了解基本情况后,用坚定的口气对父母说:“我保证5次把你儿子吸吮手指的毛病治好!”孩子的父母用讶异的目光盯着我,没有说话。他们大概觉得自己碰到了江湖骗子,要不怎么敢如此说大话!
请注意:我说的是“5次”,可没说用多长时间。这“5次”治疗可以持续5周,也可能长达5年。我的语言是严谨的——会根据情况决定治疗时间的长短。我这样说,只是给孩子的父母一个强烈的暗示:别再带着孩子盲目求医了!在如此不断地更换求医过程中,孩子的问题不但不会解决,反而会加重。

如此,也印证了“信则灵”这一理念:咨询关系大于并先于咨询本身。

我个人觉得:父母在老师给孩子治好病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由于之前父母给定的“病态”,让孩子“觉得不应该吸吮手指,孩子却又控制不住的吸吮手指,这种强迫性重复的结果,就成了孩子数年吸吮手指的症状。老师讲过:“无法打破重复时,可以打破强迫!打破强迫的方法之一,是去处反强迫。”

孩子的强迫主要来自父母,所以老师潜移默化中,从父母身上开始去除反强迫。才给孩子营造出一个“无菌”环境,安静的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重复,不再有“强迫”。

只是,写到这里我有些迷糊,竟也有些明白了。这孩子的父母好像不是心理咨询中的“求助者”,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而是认为“孩子有问题”,那对“父母”只是“来访者”。“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过程。”关于“求助者”应符合三个条件,且缺一不可。①意识到自己有问题②愿意做出改变③付费。

以下五问的答案均出自于文章点评训练营同学的文章:王明鹏‖山路十八弯之对立统一,再来一次“拿来主义”!

2. 孩子吸吮手指的毛病是怎样形成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曾有过吸吮手指的行为,我们的孩子怎么成不了毛病呢?

孩子吸吮手指的毛病是被父母“不断强化”的结果。看到孩子原本正常小事儿,父母忍不住焦虑,一次次批评制止,原以为可以起到“正惩罚”的减少行为作用,事实上导致“正强化”。一般家长不在意,或者忍住批评,也就使得孩子失去注意力而成不了毛病。

3. 您觉得我所采用的果真是“厌恶疗法”吗?为什么在我之前的“厌恶疗法”没有将孩子的毛病解决?

当然不是纯正的“厌恶疗法”,准确说是“喜新厌旧法”,前面拉后面推,胡萝卜加大棒,恩威并施,想起那个瞅着眼前悬挂的胡萝卜而拼命向前拉磨的驴子。背后的理论是“惩罚不如强化更有效”,津巴多教授告诉我们,惩罚除了应对危险情景,一般来说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使用要牢牢把握几个步骤,包括:及时惩罚、全部行为都惩罚、程度适当、对事不对人、尽量采用负惩罚等等。

4. 当您发现涂抹辣椒这一厌恶刺激无效时,能否想到还可以通过涂抹蜂蜜的替代方式解决问题?我说这是一种“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策略,对您有何启示?

答:喜新厌旧是新思路,也是常识,如同农村包围城市的尝试。一定意义说,我们如同桑代克的猫,不断尝试去行动,进行试误,区别在于我们还有顿悟学习、心灵地图、模仿学习等复杂的大脑学习,改变固有思维,成了就是创新,不成就作为教训,吃一堑长一智。

5. 您是否认为批评与鼓励、奖赏和惩罚是对立也是统一?您能举出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有关“对立的现象背后实质上是统一”的例子吗?

答:对立的同时就是统一,如同“疾病的意义”说的,“只有对那些肤浅的观察者来说,对立物是互相排斥的,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对立面组成了一个统一体,而且互相依存着。”奖惩与鼓励批评是对立统一,奖惩看似对立排斥,其实在操作性条件作用视野下,都是为了得到我们期望的行为,看似奖励会增加行为,惩罚会减少行为,但都是为了满足我们需要和希望。生活例子很多,比如办公室配套的办公桌椅,水杯的杯体和杯盖,会刹车也就会开车,刹车和油门,电梯的上与下开关,商场的买和卖。【对立统一律】

6. 您觉得在官兵心理波动、心理落差、职业规划等方面,哪些问题是因为对立造成的?哪些完全可以通过变对立为统一来解决?就解决的路径,从心理助人的角度,您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答:心理波动、心理落差、职业规划,这都是每个人会遇到的,“哪些问题是因为对立造成的?哪些完全可以通过变对立为统一来解决?就解决的路径,从心理助人的角度,您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也许心理落差可以举例理解为晋升失败,对立面是可以期望的底线,高低组成统一体就是未来生活美好。心理波动,意味着找出波峰波谷,出现问题多是处于波谷,则找找波峰,如同心电图起起伏伏才正常的统一体。职业规划,意味着最美好的前景,那就找到可以接受的最差前景,构成一枚硬币正反面、一栋大楼高低层的统一体。

解决途径最好是引导出底线思维,可以接受的最差情景,因为我们都是希望最好,那么没有差何来好,好坏原本就是一体两面,处理不了最好可能,咱处理最差可能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点评训练营5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