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学习,自己主意贼大的娃该怎么推?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美国,推娃是一个逃不过的话题。与国内舆论不同,美国的小学并不完全是快乐教育,即使在没有作业的公校里同样设置早上提前半小时到校的天才班。而在华人聚集的湾区,学而思,奥数等更是一样也不少。同样,美国中产阶级的家长也都是花很大的力气在推娃,体育,艺术和学术各种课后班,找私教,选学校... 是推学术成绩,还是推体育特长?到底那条路适合自己家的娃?同样困扰着美国家长,生怕选错了路,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些事情,学了很久的钢琴要不要继续下去;是不是该留更多的时间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奥数到底跟不跟?
碰巧,最近我读了台湾陈美云的《爱,让孩子做自己》一书,有些感触写在这里。

作者陈美云有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儿子:
老大是典型的乖孩子,爱干净守秩序;
老二活波淘气不爱念书,敢于表达自己想法。

作者不怕麻烦给予了两个孩子不同教育方式,从小就上不同的幼儿园。因为她相信把老大放到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可能会无所适从;而把老二放到严格教育的环境里,可能不会快乐,变成传统意义上的坏孩子。从结果来看,老大一路学霸之路,上好大学;而从小不爱学习爱做娃娃被分配慢班的老二更是成为“台湾之光”,成为给奥巴马夫人设计总统就职礼服的独立设计师。

台湾的教育和大陆类似,强调成绩,而作者提到她认为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更非评判孩子未来的唯一标准。家长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给予孩子自由空间,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发展,要Have Fun,For Fun,创造环境来保护孩子的天赋。可惜“学优登仕”的观念深耕于我们的血脉里,学好习,进体制的思维似乎千年未有大的改变,我们自己大部分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也是按照这样思维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目前的大环境亦是如此,所以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这点的。

书中特别提到英语,作者认为还是需要很小就开始学的,毕竟现在全球化趋势下,未来的孩子很可能是和全球的同龄人竞争。不过作者强调语言学习要生活化,她的方式是找来1对1家教,不要求懂多少语法,不要求背单词,而是全程英语聊天,越生活化越好,甚至出门逛街,运动,吃饭,孩子很喜欢这样的英语课。后面她带孩子去加拿大上学,入学时校长惊讶孩子的英语交流能力,以为两个孩子已经加拿大生活很久了。

看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很出色哈,不过正如书中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话。学校的教育是公共教育,不可能照顾每个孩子的特性。到底什么样的教育适合自己的孩子,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父母承担起这部分责任,也许解决之道就是持之以恒,用心,耐心地陪伴,不断调整策略,为孩子创造环境,和孩子一起积累经验,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爱学习,自己主意贼大的娃该怎么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