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每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着待着,刷手机,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明明想的是下班后回家读书学习,但等真正进了家门,就往沙发上一趟,开始玩手机,追剧、打游戏、刷抖音……
等玩够了准备学习,一看时间已经凌晨了,不行得赶紧睡觉,要不明天早上起不来,上班该迟到了。
一边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明天无论如何都不能这样了,一边内疚、自责,痛恨自己不够自律。
然而,第二天还是像第一天一样,第三天又像第二天一样……时间久了,干脆就放弃了,接受了颓废的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想改变怎么就这么难?
我也曾无数次地问自己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在《了不起的我》中找到了答案:没有弄清楚改变的本质。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不断地强化新经验,让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当新经验成为新习惯后,旧习惯自然就“消失”了。
本书的作者是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他拥有13年的心理咨询经验。
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陈海贤老师发现,每当一个人想要改变时,都会遇到很多阻力,这些阻力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
那如何才能突破我们内心的阻力,做到真正的改变呢?
陈海贤老师在书中给出了改变的四个原则:检验人生假设、小步子原理、培养“环境场”、情感触动。
通过这四个原则,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创造出新经验,摆脱旧经验,从而达到改变的目的。
01检验人生假设
检验人生假设的第一步是先找到内心真正的假设,怎么才能找到呢?
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 这是哈佛大学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发明的,就像医院的x光片能穿透我们的皮肉,照射出我们骨头上的问题一样,“心理免疫的X光片”能透过我们表面的行为,照出我们内心真正害怕的东西。
具体怎么做呢?
准备一个四行表格,先填入四个问题:
1. 希望达成的目标;
2. 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3. 潜在的好处;
4. 内心重大假设。
然后根据自己想要改变的行为,依次回答问题。
举个例子:
我平时除非必要情况从来不在群里说话,尤其不会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我总担心,如果说出来别人会笑话我,他们会觉得这我早就知道了,还用你说。
根据自己的情况,我的答案是:
通过表格里的第三行来找到我们内心的假设,也就是阻碍自己改变的行为。我们可以自己三个问题:
●那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如果做不一样的行为,最担心别人会怎么对我?
●为什么阻碍改变带来的好处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经过思考之后,我发现我内心深处真正阻碍我改变的假设是:如果我说的话不能得到大家的赞同和认可,我就没有价值。
接下来,就到了检验人生假设的第二步:验证内心假设。
比如,我可以在大家闲聊的时候,简单的说几句,看看大家是什么反应,也可以小范围的做一个分享,看看会不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这样尝试过几次后,我发现并没有发生我担心的事情,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其实一切都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
卡尔·荣格曾说:
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它就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
只有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害怕的东西,才不会“任由”它影响我们的生活。
当你勇敢地突破内心的阻力,去做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时,你身上就会带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影响到他人,进而得到他们的肯定,同时也让自己更加坚定想要改变的想法。
02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果。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经验的好处,从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
《微习惯》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养成了健身的好习惯。
从高中开始,斯蒂芬就想把锻炼培养成习惯,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放弃,时间最长的一次也仅仅只坚持了2个星期,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lower。
那最后他是怎么养成锻炼的习惯的呢?答案是:从一个俯卧撑开始。
斯蒂芬回忆说,做完第一个俯卧撑后,他感觉肩膀快要裂开了,但想着既然已经摆好了姿势,那不如多做几个好了。
做完俯卧撑后,他又想,既然俯卧撑都做了,那再做几个引体向上也没有什么吧……
就这样,斯蒂芬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20分钟的运动,而且感觉还不错。
斯蒂芬·盖斯的经历就是对小步子原理的最好说明。
可能有人会说,我面对的困难比锻炼要复杂得多,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始第一步。
《了不起的我》中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奇迹提问。
就是问自己,假设好的结果已经发生了,回顾这个过程,自己要做的第一步是什么?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大学生,在大四快要毕业的关键时刻不用心复习备考,反倒天天在宿舍里打游戏。
原因是他是他们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村里的孩子将他视作榜样,父母也希望他能赶紧毕业赚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这些看似是光环的东西,于他而言其实是压力,他怕自己不能顺利毕业,更害怕毕业后的工作收入不高,那就辜负了父母和整个村子的希望。所以,他用打游戏的方式来逃避毕业考试。
陈老师问他:如果已经毕业了,回顾这个过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至少要作息正常,每天按时吃饭。
第二天,他就开始按时去食堂吃饭,第三天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备考GRE的同学,并和这个同学约定相互提醒早起,一起吃早饭。
再后来,他们一起复习,一起备考,这个大学生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了。
奇迹提问的关键点就在于,我们在假设自己已经达成目标的情况下往回看,这样能看到方法和路径,找到改变的第一步,努力实现它,让它为自己后面的改变赋能。
陈海贤老师说:
小步子原理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只有专注到当下自己能做的事情上,才能让改变真正的开始。
一旦开始改变的第一步,我们也能像斯蒂芬·盖斯一样,从一个俯卧撑开始到轻松完成20分钟的运动。
03培养“环境场”
“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或者说,是我们在一个空间里做事的习惯。
大部分人应该都去过图书馆,从进门开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了下来,轻手轻脚地找书,说话也很小声,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我们心里,图书馆就是让我们安安静静地看书的地方,几乎所有人在图书馆都是做一件事——学习,这就是“环境场”的作用。
虽然我们不能每天都去图书馆,但我们可以在家里培养一个“环境场”,培养“环境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首先,是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北京女子图鉴》里有这样一幕:
陈可出差回家后,看到老公和牌友们在客厅打麻将,打完招呼后陈可就拿着东西去卧室准备睡觉。
但听着外面的麻将声和大家的吵闹声,累了好几天的陈可却睡不着,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去酒店休息。
这就是别人在这个“环境场”里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其次,自己以前在某个空间里的行为
我一开始是靠在床头读书,慢慢的我发现这样很容易犯困,我就找了个桌子,桌上只放和读书有关的东西。
比如书、电脑、笔和一些草稿纸,这个书桌我只用来阅读,如果想玩游戏或者追剧,我就去阳台或者床上。
这样我每次往书桌前一坐,头脑里的反应就是要读书,而不会考虑做其他的事情。
斯蒂芬·盖斯说:“习惯带来的好处在于抵触情绪少了,自发性多了。”
陈海贤老师说:
一个人在某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当你想改变的时候,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自己培养一个“环境场”,这个“场”的力量也会在你改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让你的改变变得越来越容易。
04情感触动
情感触动是改变最重要的动力,因为每个人心里既有理性的部分,也有感性的部分,当感性大于理性时,人是听不进去道理的。
这时只有从情感上打动人们,让他们内心有所触动,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为了不辜负这份爱,人们才能迈出改变的步伐。
电视剧《少年派》里有一个剧情:
即将高考的林妙妙接触到直播后,决定放弃高考,以后做一个吃货主播。
为此还经常编各种理由跟老师请假,连最好的朋友钱三一都劝不住她。
她妈妈王胜男发现后,用尽一切办法劝阻,但林妙妙就是不听,最后王胜男只能找直播公司永久封了林妙妙的账号,为此林妙妙闹得要跳楼。
当时王胜男已经怀孕好几个月了,看到站在楼顶的林妙妙,王胜男一着急动了胎气晕倒了。
在急救车上,王胜男对林妙妙说:“妙,你要是不想考大学,就不考了,你要是想去直播,妈就把直播给你打开,只要你这个人在,以后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好不好?”
此时的林妙妙终于认识到错误,开始醒悟了,在离高考还有2个月的时候开始发力,最终考上了大学。
陈海贤老师说:
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发生。
林妙妙就是被妈妈对她的爱感动了,为了她能好好活着妈妈能接受她不参加高考,而林妙妙为了让妈妈安心,最终决定参加高考,她们都是在爱的驱动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有些时候,情感的力量强大到让人无法想象,就像我们不知道经过改变后,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一样。
写在最后: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它帮我们找到自己无法改变的根源,并提供了简单且实操性很强的具体方法。
此外,书中还有思维进化、关系发展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帮助我们从自我发展的各个角度进行改变。
畅销书作家李尚龙曾说:
行动这件事,从来不需要等到什么好天气好状态,此时此刻就是永远,此时此刻就是一切。
愿我们都从现在开始改变,迎接更好的自己!
更多阅读:
2021年3月丨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坚持
长期自律的人,都有什么特征?至少能做到这四个原则
做自媒体有5个月了,写了800多篇原创文章,为什么收益只有几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