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听课札记

      九月二十四日到四十四中听课,一进校园,首先被他们初中教学楼里的长廊所吸引,长廊靠墙一侧做的书架摆满了书籍,书架下面是多出来的低柜,可以坐在上面看书,营造的读书氛围很是浓厚。有时候想想到各学校听课,不仅仅是观察课堂,还有对校园学习环境的观察,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更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而这随时可以捧起阅读的书籍也是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阳光洒满长廊,给人一种温暖,明亮和温馨。此时的长廊静默着,空无一人,但是想象中的课间,学生穿梭在这长廊时,恐怕奔跑脚步也是会不由得变慢了许多吧,喧闹的声音也会变的轻微了许多吧。

      进入教室,听了一节郭老师的语文课。郭老师年龄约有四十上下,说话沉稳富有理性,但教态很自然大方,整节课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亲切和谐,初三学生大多不愿在课堂发言,但在郭老师的引领下,班级学生发言人数和次数都比较多,教学环节设计比较流畅,整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内容。

      纵观整节课,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教师略微显得随意了一些,只是介绍了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没有体现出这一篇文章的独特性来。梁启超先生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本来不应陌生,因为初一学生曾经学过他写的《最苦与最乐》。如果能带着学生回顾一下初一曾经学过的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会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也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在纵向引领学生回顾旧知,学习新知方面也会显得更自然一些。

      进入学习新课这一部分,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用快速浏览的阅读方法完成对课文中心论点的梳理:“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有具体的读书指导,要求学生眼到,手到,笔到。这样的教学是真实自然的,也抓住了本文是一篇演讲稿的特点,是比较容易听懂内容要点的,当然读起来也更容易理解文章要点。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做了交流讨论,我认为此处讨论任务不够明晰,学习目标也不够突出,不需要小组内讨论,因为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段首句有关几个问题的概括,只需要全班交流明确即可,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提前预设好真正需要学生探究讨论的问题,教师要真正在备课过程中落实备学生学情,哪些是学生懂了的,教师就可在课堂上放过了,哪些是学生不懂的,或是需要教师点拨才能懂的,教师就要在此处多做停留,指导学生理解,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交流讨论,我们对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突出这一点有认识,但具体实践操作方面就容易显得随意一些,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更应关注学生需要老师讲的是什么,不需要老师讲自己就能掌握的是什么,不需要老师讲,但是相互间讨论就能掌握的是什么。然后再来依据这些安排教学活动。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阅读第二到第五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到必要性的?教师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学生只回答了课文采用的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名称,教师此处的适时点拨很到位,教师给学生指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应该具体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作者是怎样论述的,这样才是真正的师生对话和交流,学生有自己学习的效果呈现,教师有引领和点拨,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出作者正反对比论述“有业之必要”。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继续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六到七段,教师仍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我觉得此处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教给学生阅读是如何思考,如何将阅读引入深入,这也是对学生思维素养提升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能使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不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回答,还应有学生主动思考提问,质疑的过程。

      接下来,教师再次提出问题:阅读第九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学生发言大多用了原文的相关语句,教师此处的指导点拨非常恰当。教师听过学生回答后,首先指出来学生能在原文当中找到相关语句回答了四点,很好,但是不够精炼,如何能概括的更精炼一些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尝试概括的再精炼一些,这个过程很重要,对学生有引导,还要有学生自我尝试,自我调整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呈现出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台阶式提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再能多指导一下学生总结一下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会更好,对那些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是可以受到帮助和启发的。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来看,教师教学思路很清晰,完全按照课文内容写作思路来安排教学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全文的总分总写作结构,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一种先总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论点和课文内容要点,再分别细读文章各个分论点部分的内容,最后再引领学生从全文角度探讨两个问题1:文章论述的几个问题之间关系怎样?2:从全文角度再看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述论点的?举例说明。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是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文本的深入解读,也可以看作是对全文内容学习的总结回顾。

      以上的整堂课教学设计,也可以看作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就如同在写一篇文章,同样需要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也是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框架。实现了教学和文本内容的高度统一。

      遗憾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还可以更灵动一些,给学生自主阅读发现的机会再多一些,从文章本身具有的特点出发,利用挖掘好文本资源给学生更多启发会更有效一些,例如本文作者学识广博,旁征博引,可以让学生对引用论证这种论证方法多一些探究,适当的引导学生感悟说理性的文章更需要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更容易写好议论性文章,说理也更有说服力。其次,教师还可以再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时,设计的学生学习活动形式更多样一些,更富有梯级性,教学效果可能会更突出一些。



    回顾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到教师紧扣单元学习目标:“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实施教学过程中较好的完成了本课设定的学习目标,关注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给学生较为充足的读书时间,课件使用简洁流畅,对学生的学习有具体指导,特别突出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性表达,有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之后,老师不是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也不是直接指导学生该如何概括,而是耐心的让学生再想想,如果是书面回答这个问题,写在卷子上,是不是很难在有限的答题空间里写下,这样既尊重学生,又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自己在文中获得的信息,这是郭老师身上难得的一种课堂教学中的从容与沉稳,这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郭老师不像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急于让学生答出她自己预设的过期待的回答,而是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主动积极的,更是放松自然的,因为课堂教学真正指向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当然,我们细致的观察一节课,不仅观察教师的教,还观察学生的学,这篇课文作为一篇演讲稿,主要是写给听者的,其语言和文章结构的选取都有其实用性要求,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能将课堂中更多时间和交流机会交给学生,能设计一个与文本突出特点相结合的主问题,选择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角度,引领学生品读文本,发现文本独特魅力,可能会获取更多的阅读收获与快乐。例如不妨让学生读过课文后,思考:本文作为一篇演讲稿,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一篇容易让听众听懂、接受并且信服的佳作?请分别从内容,写法和语言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发现。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既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交流,又能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内容,写法,语言这三方面给了不同层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水平的角度思考,在交流中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而学生能读懂,能理解的问题,借助这个主问题,学生能自己讲出来的,我们教师就不需要再讲了,这样一节课的学生活动也会比较充分,落到实处。学生有话可谈,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阅读文本,深入解读文本,在交流、探索、总结中逐渐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谈学习本课的体会和启示,谈自己如何做到“敬业与乐业”,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学生通过体验式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你可能感兴趣的:(《敬业与乐业》听课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