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下乡养儿》是一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文中涉及的人物不多,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但是,它却向我们呈现了一种真实而又自然的生活状态。本书作者冯丽丽及其丈夫原本从事着自己的全职工作,但是他们的女儿天天却很难让其省心,以至于夫妻二人后来辞去原职给出版社和杂志社当起了编外校对员,这样他们才可以有很更多的自由时间来陪女儿。天天上幼儿园的时候非常紧张,以至于幼儿园就换了5个。后来终于上了小学,本以为会好一点,但是上学第一天她就哭了,说规矩很多,很害怕,自此以后只要上学就以泪洗面,始终无法适应,随之辍学在家,一直延续到八岁,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只能在深夜玩倦了才能躺下入睡,以至于很久没有见过太阳。在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夫妻二人带着孩子来到距离北京30公里的顺义,在农村生活了4年。通过在乡下亲近自然、做菜烧饭、种地养牲畜的生活体验,孩子慢慢变得有力量,回归到了自然、健康的成长状态,并学会了承担责任和勇敢面对世界。

        这是一本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有的读者觉得本书纯属记流水账根本读不下去,有的读者觉得点点滴滴意犹未尽;有的读者觉得孩子出现问题不可能都去农村养鸡养鸭、做饭烧菜,有的读者觉得农村原生态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一千个读者,终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此书,我倒是颇具好感。一本书,总是心心念念、魂牵梦萦,我时常问自己它对我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

        源于独特。一直以来进城上学、进城生活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带着孩子由城里到乡下去生活却是第一次听说,让我眼前一亮。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大肆鼓励或者提倡孩子去农村学习生活。只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活生生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农村天天的点滴变化。后续在网上搜索追踪,我惊喜地发现天天后来由私塾进入了城里的正式学校,和同学们相处的很好,还被同学们选为班长和大队委。天天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乡村这个环境对天天的帮助到底在哪里?诚如文中乔老师所说,“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在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这让我想到了现在我们的很多学生。脑袋很大,四肢很弱小。想得多、做得少,遇事承受能力差,心理很脆弱。归根结底还是身体、意志、情感这些能力太弱。天天在农村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放羊、玩耍等生活体验,让其身体素质、独立性、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很大提高。当然,文中的这种教育方式只是一种个性化的尝试,它值得被理解与包容,却很难“广而推之”。但换个角度来看,“下乡育儿”给我们的启示,也绝非是把教育导向“下乡”这一条路这么简单。学会因材施教,看到每个孩子的潜能,学会顺应教育规律与尊重孩子天性,恐怕才是“下乡养儿”真正给出的教育真谛。往往知道这一理念的人不少,真正有勇气去尝试的人却很少。

        源于真实。冯丽丽“白开水”式的叙述笔法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视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与其他类型的亲子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一般亲子书中提到的都是孩子多么地优秀,父母多么地智慧。但是这本书丝毫没有。书中呈现的是女儿天天长久以来的胆小、恐惧,冯丽丽夫妻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软弱、无力。作者没有语出惊人的华丽辞藻,也没有语惊四座的先进教育理论,她只是用自己的笔触去记录,记录极度平凡而又普通的每一天。作者缓缓地打开这一幕布,让我们得以更加清楚地洞察一切。按照我们的常规思维来看冯丽丽夫妻是不够成功的,他们自身有很多问题。但是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之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力量:他们把北京最高端打气上档次地砖的东大桥房子租了出去,他们为了孩子辞去了正式单位的职务,他们能够愿意离开城市来到乡村生活。我的内心因为这些真实而感动,未加雕琢的文字让我久久回味。

      源于好奇。天天后来怎么样了?她有变化吗?乔老师是怎么教育天天的,她的方法有效吗?冯丽丽夫妻有改变吗……带着心中的疑问与好奇,我丝毫不敢怠慢地沉浸在冯丽丽笔底的那个世界。我仿佛与作者一起快乐着、一起忧愁着,一起揪心着。偶尔我也在想着假如遇到这样的难题,我会怎样去解决。每一次,乔老师的观点都会对我原有的一些观点是一次洗礼或是一层巩固。好奇心推动着我去逐步了解、体会,好奇心也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饱满有力量。

        思绪万千、心灵震颤之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全面提升自身我的急切与必要。发起这一感慨,原因主要有两点。最初了解到天天的症状时我是讶异的,这么小的孩子为何会如此严重地恐惧?在她的生命故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读着读着,我渐渐地发现,天天的状态与其父母教养是有很大关系的。父母的过于细致、过于担心,让天天变成了一个没有力量的孩子,什么都怕。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天天的父母会是这样的教养方式呢?通过网络资料的查询及书籍中相关点的提及,答案得以揭晓。作者冯丽丽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导致其安全感相当匮乏,很多时候冯丽丽对女儿的过分关照是对潜在内心中的那个“小我”的关照,然而这样的“柔声和气”、“过于关照”对于天天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一个人的角色是多重的,不管处于什么角色之下我们都应该很好地提升自己。尤其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我们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但是在学校教育引导中我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自身的人格是否完善、素养是否跟得上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试想,如果冯丽丽夫妻是一对更加“优秀”的父母,天天可能就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恐惧与不安。这是提升自我缘由之一。另一缘由就是深受乔老师的影响。乔老师是一个教育学研究生,但是因为身体状态不佳想要孩子在乡村休养,这就给她与冯丽丽一家以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得不说,乔老师是一个很好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她对现实问题把握的精准,有时还很“狠”,但是她在天天问题的处理上观念正确、循序渐进,她对冯丽丽夫妻存有的问题揭露深刻而又不失包容。乔老师的一些话语一直响彻在我的耳畔,比如,她对冯丽丽说“我知道你们平时对天天说话很温和,非常照顾她的自尊心。但是为什么天天没有力量,什么都怕呢?因为真实的社会不是这样。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会欺负、会嘲笑。我给天天展示了一个普通人最真实的一面,让她面对,反而给了她力量”。曾经一度,我在想假如我的成长中能够遇见一位这样的乔老师该多好啊!然而,时空中不可逆,惟愿自己努力修行,以乔老师为偶像,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帮助别人的“乔老师”。

        丽丽一家的遭遇对其来说是一场“灾难”,更是冥冥之中上天的“赐福”。天天的改变,对三个大人无疑也是一次洗礼,冯丽丽夫妇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从过度担心焦虑到勇敢大胆放手,乔老师也从弱不禁风到成功怀孕,勇气、信心的重新建立,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强大起来。原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