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日记(2022.01.15)

今日五点半早起,恢复站桩半小时,后写报告,稍有进展,但缺在无恒,后面没有抓紧时间。需要再接再厉。

关于曾国藩的领导力

曾国藩的领导力核心,不是权谋,而是理念,是他践行理念的“拙诚”的功夫。“拙”就是一步一步去做,“诚”就是实心实意地去做。知一句便行一句。

曾国藩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曾国藩“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功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做为一个官员,他也必须跟现实妥协,必须内方外圆。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烦为治心之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勤实为治事之本,以力行为修身之本。而他的领导力的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是“舍身卫道”的使命感。

人做事其实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职业,做事是职业的要求,是当兵吃粮,这样的人做事是不会真正投入的;第二层境界是事业,有了事业心人就会愿意奉献,就会愿意付出,愿意承受痛苦;第三层境界是信仰。信仰是无可妥协的,信仰是不讲代价的,信仰能让人付出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二百的精力,会让人为了信仰而燃烧自己。

曾国藩是做到了第二层和第三层境界的。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的修养、他的品格、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就是他能够成就大业的关键因素。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领导力的深沉厚重。

02

精髓——“重”、“耐”、“浑”、“明”

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曾国藩语录

“重”:居重才能驭轻

穿越历史的时空,晚清名臣曾国藩,到底是怎样的形象?

“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这是亲历者对曾国藩的画像。一名湘军的大帅,一位领导者,为何要这般厚重?稳重?

曾国藩的众多领导力特质中,首先是“重”字,道出了一个组织对领导者最基本、最关键的要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重,就是领导者不要浮躁冒失;重,就是领导者不要“视事太易”;重,就是领导者要一言九鼎。

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过于强调重,难免会走向保守;但是快速变革的时代往往也是浮躁的时代,机会主义的时代。当整个组织都处于浮躁状态的时候,领导者更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决定组织命运的长远和根本的因素。

“居重才能驭轻”,弃绝浮躁,坚守自己的道德、事业追求。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第一贵在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

观古今来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盖一世。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若径情一往,则所向动成荆棘,何能有济于事?

                                            ——曾国藩语录

“耐”:做官第一要义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打败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作为汉人知识分子已经位极人臣。然而,在他多年带领湘军征战的过程中,与上司、同僚、下属又有过多少冲突、不解?“耐劳忍气”四个字,正是对他“打脱牙、和血吞”的最好诠释。

曾国藩说:“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宫老师评点说:情绪化的反应一定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领导者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就是耐的功夫不断提升的过程。“耐”这个字,是值得用一生去修炼的一个基本功夫。

自家的优点,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的缺点,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既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察见渊中鱼者不祥。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

                                            ——曾国藩语录

“浑”:藏锋的智慧

曾国藩在给丁日昌的信中曾说,“阁下志迈识正,不难力追古人。但愿于众醉独醒之际,仍以‘浑’字出之;于效验迟缓之时,更以‘耐’字贞之。”

所谓“浑”,藏着曾国藩对人间世事的一份通透。宫玉振老师把曾国藩的领导力称之为“中国式领导力”,因为他领导智慧的底蕴是中国文化——如,中国人爱玉,“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曾国藩致陈源兖)”;如中国人的书法,藏锋的笔法却更有力道。

领导者每天都要面对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和事。浑就是大度,就是格局,就是包容。曾国藩说:“格局太小,不足任天下之大事。”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大度。有天下的格局,才能用天下的人才,成就天下的事业。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如何去把握人心、人性。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性。

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巨细周知,表里洞澈,则处之自有方术矣。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曾国藩语录


“明”:做大事,先要借大势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想做大事,见识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

要想做大事,一定要借大势,借大势才能成大事。

你要想借个势,你首先要知道这个势从哪来、到哪去,靠什么呢?——识!识时务者为俊杰。了解大势趋向以后,顺势而为,借势而上,发挥你的才能,把事做成。

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正是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他时时在反省自己每天的思想和作为。

明有两种,一种叫高明,一种叫精明。同一个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遥远,只有登上城墙的人才觉得空旷,这就是高明;同一件东西,凭空估计不如用秤称的准确,用眼打量不如用尺量的准确,这就是精明。

我们给领导者的“好评”,往往用的词是:高瞻远瞩、审时度势。

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军人物,给你的组织能够提供的最大价值究竟是什么?看清大势,看清大局,把资源果断投进去。因为这是别人代替不了的,领导者一定要高明。

但是光有高明还不行,我们这个世界上眼高手低的人太多,还要精明,精准计算。

高明是一种战略的眼光,精明是在战术和执行层面精确,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明”?

方法论是:通过复盘,不断总结、学习。

因为复盘,曾国藩每次打完仗,都要点一炷香,静坐,反思;因为复盘,毛泽东在黄克诚眼里做到了“不贰过”;因为复盘,柳传志在每次大的市场行动后,都与团队一起审视得失成败。

“领导者要跟别人学,跟理论学,但最重要的还是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团队成员统一打法,统一价值观”,再次借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的领导艺术,指出了“明”的根本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察日记(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