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个反派又死于话多了!” ——《调音师》影评

       我们能看到的所谓的悬疑案,宣传铺天盖地的,诸如《海市蜃楼》,导演因为一部《看不见的客人》而名声大噪,趁此机会立刻又来了部悬疑片,打着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噱头,却在电影一开场顿时失去了气势。这是怎么回事?我们称之为“反派死于话多”症状。对于脑残剧,尤其是正反两方对峙时,观众最喜闻乐见的莫过于正派被反派打到妈都不认得时,反派大笑三声:“哈哈哈,看你快死了,就告诉你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吧!”下一秒就嗝屁了。先打出名号,难免让人不去时时刻刻期待反转之处。刚接触这类题材的观众或许对此没有多大感受,然而老观众一眼能看出其中的端倪。《调音师》相比较来说前期制造的话题确实很少,不过就观看感受而言,反转过于密集,或者说强行反转的地方过于密集,人直偏说弯,就会产生恶意卖腐的嫌疑,留给观众的印象不好。

       电影的好评已经很多了,但是有些地方确实不免过誉。

       首先是将微电影扩充成整部电影这样的概念有险中求胜的感觉。法国原片短小精悍,故事线也很明显,短短十几分钟给人的感觉不是包袱密集,而是抖得人心情愉悦。本来讲的是一个懦弱、乞求别人施舍的男主面对真正的恶人时面具尽数揭开的故事,但是该片完全将男主原本的性格抛弃,转而像是从男主的角度去考验和揭露丑恶的人性,评判如何成为一个高智商、高情商、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人性是经不起考验和揭露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烂到不值得去考验和揭露,而是在进行这一动作前,你就已经知道揭露它根本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人会因此反思自己或者教育别人。换句话讲,法国原片更偏向于“在玻璃栈道上起舞”,是电影艺术从视听方面给予观众一种艺术体验,而印度改编的这部电影却给它增添了过多的“烟火气”,闻之略呛鼻,甚至头晕。法国原片不是打着“反转”的旗帜宣传,而这部电影却因“反转”层不出断吸引众多观众,缺少了原片真正的艺术享受,大家只是来看这部电影里有多少反转、多少我没能注意到的细节,仿佛导演和观众在玩一场你躲我找的游戏,有炫技之嫌,而这个技巧在有些地方还有点低级。

        此外,法国原片里对于杀人的老妇人这一描写的层次也远远高于这部电影。该片塑造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心狠手辣、手段层不出穷的女人,而原片中是一个乍一眼看看不出任何性格、只知道杀了自己丈夫的老妇人。原片中的老妇人其实应该是一个头脑聪明、熟悉心理战、外表易欺实则内心强大果断的女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从多出寻找并分析到。男主按门铃时,老妇人作为一个刚杀人的人,应该立刻站在门内猫眼旁,观察是哪个人,这时候的她其实确实注意到男主不是盲人的动作,因此一再推脱不想让他进来,直到邻居看了她一眼她才让男主进门,一进门就立刻反锁门。刚杀人,却能镇定地不发出任何声音,说明她的内心强大;受邻居眼神压迫,说明她平时对外不是一个容易惹事之人,面相也很和善;立刻反锁门则体现她做事冷静果断。这一系列人物的刻画也奠定了男主角被杀的结局。而撇开杀人凶手这一个面罩,观众也可以思考为什么老妇人要杀死丈夫,按照她如此冷静的性格,必定隐藏着更深的原因,按照主打悬疑片而不掺杂文艺要素的角度看,依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比较原片中丰满的老妇人形象,该片中的出轨恶毒女人却从一开始就框定身份——一个跟退休明星二婚的年轻漂亮的主妇。要说这样的形象能联想出其他的发展,相比观众动动脚指头都能编出一串故事了。因此这个人物已经脸谱化,在形象塑造上又显得扁平,仅仅为剧情设计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本片剧情可以概括为男主去给一户人家修钢琴,却目睹了一场凶杀案,在到底报不报警的纠结中他又陷入了被追杀和反杀的剧情中,最后成功存活。主线貌似没有很大的问题,问题出现在支线故事上。首先是男主和前女友的感情戏,尤其是男主把前女友骗上床的那段,很不必要。还有警察老婆跟警察的对峙,居然用了好几分钟在讲述咆哮主妇的悲愤,然而最后她还是放了警察——所有这段的必要又是什么呢?其他的支线还算是为主线服务。另外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呈现集体被上“弱智发条”的状态,如最后的医生给男主一条活路,与他之前的行为很不相符,这当然也不能简单归结为“这段剧情可能为男主说谎的内容”,那《海市蜃楼》的梦中惊醒情节,我也能这么理解——要是真这么讲,所有的不合理归咎于“弄错”“说谎”“误导”,陷入虚无中,还有必要去讨论吗?前女友一招一个准地被忽悠性格也是让人无法再吐槽,全员形象扁平化、为剧情服务的缺点显而易见。真的要以好电影的标准定位这部电影,怕还是需要观众和影评人再商榷一下。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菠萝购GO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看那个反派又死于话多了!” ——《调音师》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