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3

看了一个视频,常见的抹黑洗白的套路,不过评价的是一个熟悉的名人,感觉不吐不快。

网络视频是非常糟糕的知识传播媒介,因为它是以画面为主的,声音作为辅助,而文字退居最末。人对图像的识别同自身情绪是紧密连接的,心情好则所见皆美好,心情不好则所见都糟糕。有人对自己有了解的人进行攻击,自然会带来一种抵触情绪,试图去反击。这就挑起了矛盾和冲突,所谓的引战,之前看这种视频也就一笑了之,看来是事不关己,离得远自然分得清。这次涉及了比较熟悉的人,结果就深陷其中,不吐不快。

有意思,非常有意思,关心则乱,失去了平静,落入了幻觉中。看来这心性练得还不到家。

理解才能消除怨恨,攻击只会导致更大的怨恨,既然意识到了,那也没必要沉沦幻觉之中。那就谈一谈我对这种视频的看法。正好将选择性真相的内容融进去,作为一个实践案例。

视频的制作其实和电影差不多,充满了各种突然切换,氛围烘托,以画面代观点。整体上,还需要一个连贯的故事主线,让人看完之后,对其叙事有一个完整认识。

问题就出在这个事件选择上,视频的长度毕竟很有限,只能容下很少的事实,其他的部分需要观众通过逻辑自行推演出来,所以,视频传达的总是部分的真相,给出的因果关系也是非常牵强的。

比如,对于一个人,不提其积极贡献,作为,而只着眼于家长里短,道听途说,那对于不了解情况的观众而言,就迅速勾勒出了一个品性糟糕,尽做坏事的形象,被套入了坏人的模版,观众就对一个想象出来的坏人进行攻击和讽刺。同样,对于同一个人,只描写他的各种优秀事迹,各种奋进精神,而对其他的一概不谈,就又被不了解情况的观众想象成了一个好人,而不吝赞美。

同一个人,在两种不同的叙事背景下,就变成了截然相反的两个人,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

这就是相对性,物理中充满了相对性,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充满了相对性。这些都需要去认识,因为视角的不同,事实就会完全不同,每一个事件的含义都必须伴随着特定的视角。

这其实就是无明,因为人认识的局限性,无法了解整体的样貌。所以,所有有形的事物都是虚假的,瞬息万变的。时间变化,人的态度变化,人观察的角度变化,都会导致同一个事物的含义变化。这也是为何说万物都是虚假的,实相不可知。

为何视频相比于文字,更加糟糕,就是因为阅读文字需要的逻辑性更强,单字识别,词语识别,语素识别,含义提取,需要的时间要多很多,没有逻辑的文字根本就看不进去。视频,直接靠大脑的图像识别模块就可以看,非常快,不需要逻辑和思考,毫无逻辑反而是一种视频创作方式。

所以,视频往往看过即忘,即使有所记忆,也必定是造成了情绪极大变化的点,不是完整的逻辑链。所以,跟随视频学习,也不暂停,也不记录,可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复看,一直看,效果也不怎么样,就像各种可视化的科普视频一样,给人带来的只是暂时的满足感,实际上还是不懂。所以,视频的位置就是娱乐,带来各种视觉和情绪体验。

这样,在回过头来看之前怀有的愤懑的情绪,就明白了,这是被创作者带进去了,误导性叙事,加上关心则乱,又兼人群效应,导致了情绪的失衡。真是感觉现代人太不容易了,随随便便就被人给挑起了情绪,给利用了,疏泄的每一条评论都变成了视频的热度,转化为了有心人的收益。

也算是多了些经验,下次可能会发觉的快一些。而且这种手段属实有点恶劣,迟早被反噬,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利用,无论是愤怒还是赞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