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生长

       2012-2015,看着这帮与我同届的孩子,仿佛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平行时空。让我开眼界的是,原来高中生活就可以像大学一样丰富多彩,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可以组建或加入感兴趣的社团,十几岁的孩子就可以有这样的见识和谈吐,可以明确自己的兴趣点和未来想过的生活,有如此强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可以随时随地和老师,同学展开一场辩论。但我们更多数,是像李文婷那样的普通孩子,听话,不够自信,除了学习以外无所适从。

       边看纪录片边在反思,一路走来的求学生涯,大概像极了李文婷。从小到大,是家长老师口中那种所谓的“好学生”,听话,好学,专注学习对周围的一切事务都不感兴趣,大概是我们身上的标签,但正是这样,我觉得学习好像慢慢变了味儿,更多时候,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好名次,满足他人的期待,而自己真正开心吗,努力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我上研究生才开始意识到的。研究生生活,没有了老师的管束,更多的需要自主做决定,没有课的生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不知道干什么。有时候看到周围同学有事情做,我开始感到焦虑迷茫,因为感觉一下子支撑我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开始看书,看了很多心理学和哲学的书,慢慢的,我静下来,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开始反思一路走来的生活,竟然感觉自己没留下什么。我开始明白,人这一生,终究是为自己活的,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优缺点是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向内探寻。然后学会取悦自己,而不是满足别人的期待,活成别人想让你活的样子。这两项伟大的事业,有些人终其一生,庸庸碌碌,都没有找到答案。所以我很佩服陈楚乔,小小年纪,就找到了自己的喜好和毕生追求的事情,从此再看,她的眼神是有光的,因为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还有十一学校一个喜欢街舞的男孩,他从一个人群中的普通学生变成一群中的亮眼少年,这是热爱赐予他的光。

       十一学校的战略专家,在谈到周子其的时候,道出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痛点,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孩子发现自我,并与社会产生联系的过程,周子其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孩子,但是在现在教育体制下,他没办法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所以他很痛苦。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像是一种“升学服务”。我觉得“升学服务”这个词说的很精准,有点情怀的老师,大概也不想沦为一个提供升学服务的机器吧,学生更何尝想成为一个学习机器呢?但这样批判,又过于片面,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孩子来说,当下的教育体制又是他们能够仅凭自己努力,实现人生理想和阶层跨越的最便捷的途径了。但是希望未来的教育,可以更多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内心世界吧,不要像我一样,上到了研究生才开始自主探寻自我,我是谁我想做什么。

       大多数人的一生,可能就是这样妥协的一生吧。上学时,向分数妥协,为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奋斗,工作时,向金钱妥协,从事着自己可能并不喜欢但在外人看来还算光鲜的职业。那什么时候能为自己活一次呢?片中一位学生在作文课上问老师,作为要求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角度,但我不认同它给的这个角度,怎么办呢?黄娟老师的回答令我很感动,甚至有点想哭,她说,人有时候可以允许自己有“双重人格”,如果你不认同作文中给你提供的角度,那你可以写两个版本,一版给阅卷老师看,满足“标准”作文的要求,一版写给自己看,写自己真正想说的。听完这个回答,感觉很心酸,但的确生活中的很多时候都要面临这样的选择,我们只能不断调适自己内心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努力达到一种平衡。

       周子其最后去了自己想去的北大历史系,但他说,大学四年,是一个见证自己从学霸到普通人的过程,而最后的那一幕,是他在国外与别人谈论股市,那是当初父母想让他学的金融。回想起他当时说出的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候,我相信他是认真的,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炽热,因为刚入大学时的我,与他有着一样的想法,而现在的务实与些许的妥协,也是真的,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生命不息,生长不止。

       尽管如此,依然希望活成“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实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