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的小书房

      很久没回老家,没看看亲切的小院,没走进爸的小书房了,那是我心底永远最亲的家,是我一生学到东西的最多的地方。

        简单而充实     

      屋子很小,靠北墙有一张铁架床,床脚是爸请村里木匠打的书架,很简单,只有四层,但是整齐地摆满了书,厚一点的书都是我放假时细心地用一本本挂历纸给包了书皮,因为我知道那些都是爸爸珍惜的,有的来自书店,有的来自街头集市的旧书摊。南面玻璃窗下是一张很宽大的书桌,那也是大姑家用过后送来的,宽大结实,对于乡村的我们来说当时看到第一眼,就感觉那深红色的书桌很厚重大气,桌上铺着玻璃板,玻璃板下经常放着爸爸写好的字。靠着窗台摆着方方正正一台黑色石砚,小时候觉得它很大很重,总怕摔了。爸爸写字时还教我和哥哥研磨,手腕有点酸,但是挺有趣。旁边的笔筒,放满粗细不等的毛笔,印象深的是有两把小刷子一样的大毛笔,我经常忍不住拿出来握住写字,那种什么狼毫的笔爸爸是舍不得让我淘气的。我就用那已经毛锋不太齐的毛笔涂涂画画。旁边还有哥哥从部队探亲回家时特意给爸买回来的一对镇尺,那上面的对联记不清了。为什么记忆模糊了?

        从十几岁起,我只要在家就总是三两天就把书房彻底打扫一下,窗前对着晾台和小院,尽管妈妈总是让院子里干净整洁,菜绿花香,但乡村特色的沙土飞扬必不可少,沙土总是从纱窗钻进来,轻轻落到各处。所以我总是预备了一湿一干两块抹布,端来一铁盆水,把各处清扫擦洗的整洁一新,甚至书柜上的书也一本本拂拭干净,爸总是乐呵呵走进来,知足地说:“我大闺女真会收拾啊,还是干净了得劲啊!”小时候总是喜欢收拾屋子,似乎不觉得累,可能就是为了让一家人更舒适吧。

      可是,现在已经十多年没有进去过了,虽然留在记忆中的样子永远不会离开,可自己一直没有勇气去捧出记忆。

      跟那些高大明亮陈设高雅的书房比起来,爸的书房很质朴甚至是简陋,可是那是爸最休闲最放松最惬意享受读书时光的好地方。后来我从师范毕业回遵工作,老爸知道妈妈对自己抽烟过敏咳嗽,岁数大了越来越厉害,于是爸就经常住在小书房。无论午睡还是晚上,总是躺在床上看书入眠,床头还摆着一个大保温杯,装满热茶。中间睡醒了继续看书,反正床上有书,床头书柜也有书,取过书就读,看累了接着睡。爸有时同时看几本书,也许是随心情变化去读吧,高兴就好。   

      这不也正是我一直向往的生活吗?


      关于故事

      大概五六岁我开始记事了吧,那时爸爸的书房前身还是储藏杂物间。爸的各种书就放在我们住屋的炕头、桌上、纸箱里。常有些村里的大爷叔叔或年轻人来跟爸找书看。冬日透过玻璃窗送进温暖的阳光时,夏天阴雨绵绵不用去果园田地里干活时,爸就靠在那总是叠的整整齐齐的的被垛边看书,我和哥哥也不知不觉喜欢了这气氛,记得哥哥也常趴在炕边看他喜欢的武侠小说,

      每晚临睡前,我和哥哥一边一个依偎着爸身边听他讲故事,尤其是有传奇色彩情节起伏的故事特别吸引我们。长大后有一次在《聊斋志异》上看到一位乡村医生经过深山时救助一只老虎,老虎后来报恩的故事,想起来,这就是爸爸小时候讲给我们的故事,印象很深。爸很喜欢并理解小孩子,自己有时候也像个小孩子。记得故事讲到惊险处、好玩处,爸的表情也生动起来,那两道浓眉和那乌黑发亮的眼睛,似乎都有了语言,似乎也带来了画面,我们的心随着故事一会揪紧了一会又放下来。爸那孩气的动作,眯眼笑着的神气。经常故意设个悬念让我们屏气凝神瞪眼盯着他,故事转折后又让我们又气又乐。我有时候因为爸故意逗我和哥,就会撅着嘴气呼呼的,是真生气。哥却似乎有故事听就好,就知足,他从来不生气。妈呢,晚饭后还要喂猪喂羊,刷洗收拾,但出来进去地看看我们爷仨,眼里全是温柔和笑意,妈妈没上过学,这是她至今还耿耿于怀的难过事,所以她格外重视读书,对关于读书学习的事都支持。

      可能是由于爸对哥哥从小就管的比较严,所以哥哥一直很内敛沉稳,小时候还有点害羞,心里的情绪起伏不太明显。我是爸妈和哥哥都宠爱的老闺女、小妹妹(尽管我和哥只差四岁,但哥总是迁让关爱着我,直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是),笑闹都可尽兴奔放,爸妈很少生气,哥也不生气。

      受爸影响,我和哥都喜欢看书。上学以后,哥哥手里总有许多书《杨家将》《安徒生童话》《民间故事》《雪山飞狐》什么的,我不知道他是自己买的、跟同学借的或是哪里的,总之哥哥的书我也连蒙带猜地都要看看。小孩子记性就是好,我经常到学校给同学们讲自己看书收获来的故事。那时乡村孩子们很少家里有多少存书,课外阅读也是很少的,记得伙伴们围着我,听我讲的入迷,我就那么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讲下去,书中的故事情节尽量再现给这一圈专注的眼神,如果忘记了就尽力编下去,续接上后一个环节,或者告诉大家我回家再看看书去“且听下回播讲”。为了给大家讲故事,我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要看书,而且尽量记住。自己当老师后经常跟家长朋友说要亲子共读,要陪伴孩子,我想自己的童年绝对没有缺失父爱的陪伴,反而是爸时时处处都倾注着关爱,陪伴我们快乐成长,是爸爸耳熏目染地启蒙影响着我们——如读书。

        关于画画

      家里不富裕,但在买书上爸妈都很舍得。每到年底,或者考完试,爸都骑着那辆大二八自行车,我坐前面大梁上双手扶着车把中间,哥哥坐后面拉爸爸衣襟,爸带我们俩去城里书店。奖励我们的礼物总是书,有哥哥喜欢的武侠小说和武打图谱,有我喜欢的绘画书和童话。我们还必须去老北关体育场看县城一年一度的武术表演,看整条街的春联年画,吃甜甜的糖葫芦。回家时会经过一段平坦笔直的林荫路,两旁都是高而直而茂密的的白杨,爸爸骑车带着我们,突然脚下加速,风吹到脸上凉爽痛快,坐在车上那真是风一样的感觉,我和哥惊喜地一路叫着笑的合不上嘴。


      小时候,那时候,爸陪我们,真的是发自心底的开心。

      记得爸奖励的书中有一本大开本厚纸版质量很好的《芥子园画谱》,还有一套四本的当时对家里来说价钱很贵的国画系列,都是我格外珍惜的。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辅导班艺术班,也可能城里有但我们也不了解。爸爸就那么认真地买回来,我也很认真地在家里练习。夏天傍晚,听见伙伴们在街道上奔跑嬉闹,爸在院子里一棵椿树下给我摆了桌椅,我那么悠然地随意地模仿书上的图画临摹,一遍又一遍,跟现在辅导班孩子们心不甘情不愿拖拉着时间地走进一个个辅导班真不一样。爸爸经常慢悠悠地走过来欣赏一下,点着头“嗯,真有点像,尤其是……”一会又出去忙别的,我呢,继续画着,似乎也隐隐约约感受到了那中国画中雅致入心的意蕴之美。

      关于对联

      爸书法不错,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妈说他刻的皮影很精细好看,结婚以前跟伙伴们在村里唱戏、唱皮影,后来偶尔也给我唱几句,我觉得很佩服。爸不到二十岁起就在村里做电工、会记、村长、书记,写写画画自然少不了,也始终是他的爱好。记得在大队部,还有村里主街两边有整面墙的黑板报和账务公开栏,爸爸用广告色描了边框,然后用粉笔写字,那清晰有力的行楷整齐俊逸,我经过时总是忍不住心里自豪一下,朴实的村民们过来过去的也总要欣赏品评一番。村里过年时贴春联多出自爸爸笔下,从进腊月小年开始,大家就纷纷拿着红纸来让爸爸写春联写福字,朴实的乡亲们怕爸爸买太多的红纸破费。村里军烈属的春联也是爸爸提前给写好了晾干卷整齐,村干部一家家送到军烈属家里,我和一群小伙伴也跟着去,有时帮年纪大的老人打扫卫生,觉得无上荣光,给别人带来开心,自己也开心。每年我和哥去给村里一位大姨夫送对联时,姨夫早准备好了一大兜挂鞭烟花给哥捎回来,给我准备的是各样糖果,那种几乎满溢出来的质朴的热情,真好。

        写对联有时是在屋子里,有时天气好,爸就把吃饭的大圆桌放到院里晾台上,那时似乎不觉得冬天特别冷,记得爸常是里面穿着妈做的大棉袄,外面套着深蓝色中山装,一会坐在椅子上,一会站起来悬肘写,许多来家里写春联的人就围在旁边看着,聊着,或者在对联书上挑选喜欢的对联。我和哥哥负责裁纸,折印,晾晒,由于常常做观众,也会一些握笔姿势和写字,尤其哥哥是写的不错的。后来从哥上高中以后,或者他从部队回来探亲时,家里大门小院各处的对联都由哥哥来写。我喜欢拿着那几本对联书读给不识字的叔伯们听,他们挑出喜欢的爸就给写下来。时间长了,我也能把常写的对联记背下来一些,经常是脱口而出,不用看书了,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读起来觉得朗朗上口,得到乡亲们表扬心里也很高兴。

      桌上是对联,脚下干净平整宽阔的石灰晾台上,也铺着许多写好的红红的对联,那上面黑亮的或金色的字,在阳光下尽情地晾晒着,亮闪闪的。妈从来不烦,笑着招呼着每一位乡邻,端茶递烟拿瓜子。春节喜气洋洋的气氛就这样开始了。

    久已不在,现在想起,似乎很遥远,又似乎就在眼前。爸在的春节,妈很累但那是发自内心的开心……我和哥哥自由自在,那是因为有爸在的无比踏实……

      不会忘记

      爸离开以后,我和哥哥收拾爸的小书房,我看到在师范时特意从书店买回来的卷轴爸爸一直没舍得用。爸平时一直用废报纸、我们的旧书本,或者那种糊窗户的毛边纸练字。偶尔用自己心爱的宣纸写几幅作品总是小心地保存着。公社下乡来的大爷叔叔们也经常让爸爸给他们写几副字,其中一位来包村的张叔叔特别喜欢我,笑着说:“平平给我抱走当闺女喽!”我怕他真的把我带走,从那以后就不爱搭理他了,身边有这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是当然的。

      我一样样地收拾着那些书,那些字,我告诉自己,流泪可以,但要让自己轻松快乐地勇敢向前走,这是爸最希望看到的。

    我挑出一些书送给了叔伯家的侄子、孙子,都是以前喜欢跟在爸爸旁边玩的孩子,也已经长成小伙和少年了。又挑了几副大字留给哥哥,哥哥从高中毕业后进入军校,到工作后十多年各地辗转,离家远,回来时间短,我觉得这些应该让他留着、念着。我自己,没关系,一直都在父母身边,已经把一切留在心里。

      一本本收拾,一本本翻看,爸有一些古文类的书,我看起来很枯燥,要对照注释否则比较费力。爸的实际学历我不知道,爷爷家里很困难,奶奶去世早,家里孩子多,爸上完初小,大概没上完初中,但是一直坚持刻苦自学。后来村里送他在遵化一中上了五七干校,又参加一些培训学习。爸受到的学校系统教育并不多,可是凭借一份努力和坚持,学到的知识不比某些大学生少。想想爸读的一些书,自己读着吃力,也惭愧于自己今天还成为一位老师,惭愧于自己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缺乏学习的毅力。

      书法类的书不少,有篆隶楷行草等各类碑帖、刊物等。虽然家里不宽裕,但爸爸坚持购买一种书法期刊,名字好像就是《书法》,剩下各种书法字帖和教材不下百本。爸喜欢写行书,写草书也很潇洒,我不会写,在心里觉得敬佩。哥小时候跟爸练习过书法 ,那时哥学习有点马马虎虎,可是书法作品写的好被老师贴到墙上让大家学习,哥哥很是自得。记得有一本书是《书法家的故事》,其中王羲之为一位老婆婆题扇面,助老婆婆卖扇的故事印象深刻。

    有一些诗词书籍,印象深刻的有一套十来本,是李白、杜甫、陆游等各位诗人的诗的集,字很小,三十二开,爸要戴着眼镜慢慢翻看。我不会写诗词,但对朗诵欣赏诗词比较有兴趣,这也是受爸的影响。至今记得爸爸给我背诵那首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爸说:“杜甫写的的确形象,看咱家院子的花,蝴蝶飞过来,是不是好看……”

        ……

      太多记忆,安静收藏着,很少提起。 如今, 十五年时间转眼即逝,爸的书房,我虽没回去,但一直在心底。

你可能感兴趣的:(爸的小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