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书是《破圈》
1、这本书讲述了控制情绪和共情的秘密
没有单一的情绪可以在人体内停留超过90秒。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生气就停不下来呢?这是因为他会不断地去回忆更多让自己更生气的经历,这些经历又促成更多的情绪,就好像一个连环爆炸的炸弹一样,一环扣一环。而杜绝批判,就可以杜绝负面思想一再地产生,从而结束这个负面循环。
关上自己的情绪扳机,不要让负面的情绪影响自己。这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
等到对自己情绪的控制驾轻就熟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多感受他人的情绪。因为,我们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共情。
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是深有感触的,因为我平时就是一个以事至上,只谈事不谈情的人。但是因为这样的处理习惯,我其实伤害了很多以情绪为上的朋友的心。其实很多时候,事情跟谁做都一样,愿意给你做,就是因为跟你“有情”。而我缺乏的正是通过一些略带“小聪明”的技巧来提高跟他人沟通时,对方的舒适度。
那么这些小技巧,都是什么呢?在《破圈》这本书里给出了答案。
第一个技巧是重复,我们要重复对方话语中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以防止两个人在沟通中因为驴唇不对马嘴出现的矛盾与纠纷。
第二个技巧是“表达你理解到对方的观点”,跟对方在观点描述上达成一致后,要立马给予正向反馈,自己理解了对方的意图与观点——我跟你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第三个技巧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我对于对方观点最直接的情绪表达,比如如果我是TA我会感到悲伤或者愤怒——我跟你是有着深刻情感联结的朋友。
第四个技巧是“询问对方的感受”,询问对方跟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要再进行上面的技巧,直到达成一致后,找出你们两个人相同的情绪点。
第五个技巧是“分享类似的经历”,将自己的经历进行类比让对方深刻地明白,你非常理解TA的情绪与处境。
第六个技巧是:询问更多的细节,通过追问式的探索,明白对方最介意的那一个细节点究竟在哪儿,而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这六个技巧,我们就已经可以在技术层面来提高自己与他人的共情能力了,只有当两个人心连着心的时候,我们的事才能更加轻松地搞定。
2、赞美自己和他人是改变记忆的良好方法
记忆体是惯性模式。它操纵我们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应用自己过往的记忆和经验而得出结论,却没有检验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特殊场合;另一种是通过对过往事件片面地解读而形成不准确的记忆,从而误导当下的决策。
而记忆体影响我们最深刻的就是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很多人对于原生家庭的记忆通常只强调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
对于这件事我是非常感同身受的,作为一个极端悲观主义者,在青年的时候因为家庭的缘故我经常感到绝望又无助。我曾经有很多次想过,如果我的家庭里没有我,我的父母分开各自组建家庭是不是能够有更好的结果。
这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十数年消散不去,甚至会有一些衍生想法,比如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母亲应该是非常憎恶我的。在那段时间,我是想不起来任何跟家庭有关的幸福、快乐时光,甚至有的时候跟父母发生争吵,他们再重新谈起过去美好的日子我甚至都会觉得那是我们的记忆发生了偏差。
直到现在我长大了,我开始慢慢跟过去和解了,又或者说我的心已经开阔到可以明白父母作为人,他们也只会去选择对他们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我只是那个选择下顺道的产物而已。我的存在或者我的好与坏跟我的父母当初的选择毫无关联后,我开始慢慢地回忆过去的好时光,开始学会跟自己的家长和跟自己共处。
简而言之就是,我开始学会放过自己一马了,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
一、每天早上对自己进行日常肯定。从书中以及我自己的案例可以看出,那些不放过自己的情绪通常都是极具攻击性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日积月累积压在我们心理压垮了我们,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现在的自己一个拥抱。
二、提醒卡片。把对自己的夸赞,把别人对自己的夸赞积累起来做成卡片,让自己时时刻刻都能看到这些对自己的肯定与赞美。
三、图像回忆。留影像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图像的记忆比文字要更加地深刻,就好像我们看着我们年幼时期的全家福,看着照片里在笑的人,我相信,最起码在那个时刻,大家都是幸福的。
3、明白我们的一生是流动的,标签也是会变化的
时间是流动的,人是会变的,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标签也许有一天不再属于我们了。
我们要坦然接受随着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标签。
书中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人分为了不同的人设:剽悍者、受害者、真实者、控制者、依赖者、讨好者、完美者。真正独立成熟,慢慢学会成为一个恰好且中庸的个体,都是能够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来使用不同的身份的人。
我们在不同场合拥有不同的身份,是因为在那个场合使用这个身份可以让我们获得最大的利益。
同时,在我们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要谨慎使用那些负面暗示。毕竟,生活本就不容易,而人也没有不犯错的。如果我们一旦接受了我们注定平凡或者我们就此躺平,那么这些暗示就会一点点成为阻碍我们持续进步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