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列出正在运行的虚拟机进程,并显示虚拟机执行主类(Main Class,main()函数所在的类)名称以及这些进程的本地虚拟机唯一 ID(LVMID,Local Virtual Machine Identifier)。
jps [ options ] [ hostid ]
jps -l
2388 D:\Develop\glassfish\bin\..\modules\admin-cli.jar
2764 com.sun.enterprise.glassfish.bootstrap.ASMain
3788 sun.tools.jps.Jps
jps 还可以通过 RMI 协议查询开启了 RMI 服务的远程虚拟机进程状态,参数 hostid 为 RMI 注册表中注册的主机名。
jstat(JVM Statistics Monitoring Tool)是用于监视虚拟机各种运行状态信息的命令行工具。它可以显示本地或者远程虚拟机进程中的类加载、内存、垃圾收集、即时编译等运行时数据,在没有 GUI 图形界面、只提供了纯文本控制台环境的服务器上,它将是运行期定位虚拟机性能问题的常用工具。
jstat [ option vmid [interval[s|ms] [count]] ]
对于命令格式中的 VMID 与 LVMID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如果是本地
虚拟机进程,VMID 与 LVMID 是一致的;如果是远程虚拟机进程,那
VMID 的格式应当是:
protocol:][//]lvmid[@hostname[:port]/servername
参数 interval 和 count 代表查询间隔和次数,如果省略这 2 个参数,说
明只查询一次。假设需要每 250 毫秒查询一次进程 2764 垃圾收集状况,
一共查询 20 次,那命令应当是:
jstat -gc 2764 250 20
选项 option 代表用户希望查询的虚拟机信息,主要分为三类:类加载、垃圾收集、运行期编译状况。详细请参考表 4-2 中的描述。
jstat 监视选项众多,囿于版面原因无法逐一演示,这里仅举一个在命令行下监视一台刚刚启动的 GlassFish v3 服务器的内存状况的例子,用以演示如何查看监视结果。监视参数与输出结果如代码清单 4-1 所示。代码清单 4-1 jstat 执行样例
jstat -gcutil 2764
S0 S1 E O P YGC YGCT FGC FGCT GCT
0.00 0.00 6.20 41.42 47.20 16 0.105 3 0.472 0.577
查询结果表明:这台服务器的新生代 Eden 区(E,表示 Eden)使用了 6.2%的空间,2 个 Survivor 区(S0、S1,表示 Survivor0、Survivor1)里面都是空的,老年代(O,表示 Old)和永久代(P,表示 Permanent)则分别使用了 41.42%和 47.20%的空间。程序运行以来共发生 Minor GC(YGC,表示 Young GC)16 次,总耗时 0.105 秒;发生 Full GC(FGC,表示 Full GC)3 次,总耗时(FGCT,表示 Full GC Time)为 0.472 秒;所有 GC 总耗时(GCT,表示 GC Time)为 0.577 秒。
jinfo(Configuration Info for Java)的作用是实时查看和调整虚拟机各项参数。使用 jps 命令的-v 参数可以查看虚拟机启动时显式指定的参数列表,但如果想知道未被显式指定的参数的系统默认值,除了去找资料外,就只能使用 jinfo 的-flag 选项进行查询了(如果只限于 JDK 6 或以上版本的话,使用 javaXX:+PrintFlagsFinal 查看参数默认值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jinfo 还可以使用-sysprops 选项把虚拟机进程的 System.getProperties()的内容打印出来。JDK 6 之后,jinfo 在 Windows 和 Linux 平台都有提供,并且加入了在运行期修改部分参数值的能力(可以使用-flag[+|-]name 或者-flag name=value 在运行期修改一部分运行期可写的虚拟机参数值)。在 JDK 6 中,jinfo 对于 Windows 平台功能仍然有较大限制,只提供了最基本的-flag 选项。
jinfo 命令格式:
jinfo [ option ] pid
执行样例:查询 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 参数值
jinfo -flag 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 1444
XX: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
jmap(Memory Map for Java)命令用于生成堆转储快照(一般称为heapdump 或 dump 文件)。如果不使用 jmap 命令,要想获取 Java 堆转储快照也还有一些比较“暴力”的手段:譬如在第 2 章中用过的-XX:+HeapDumpOnOutOfMemoryError 参数,可以让虚拟机在内存溢出异常出现之后自动生成堆转储快照文件,通过-XX:+HeapDumpOnCtrlBreak 参数则可以使用[Ctrl]+[Break]键让虚拟机生成堆转储快照文件,又或者在Linux 系统下通过 Kill-3 命令发送进程退出信号“恐吓”一下虚拟机,也能顺利拿到堆转储快照。
jmap 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堆转储快照,它还可以查询 finalize执行队列、Java 堆和方法区的详细信息,如空间使用率、当前用的是哪种收集器等。
和 jinfo 命令一样,jmap 有部分功能在 Windows 平台下是受限的,除了生成堆转储快照的-dump 选项和用于查看每个类的实例、空间占用统计的-histo 选项在所有操作系统中都可以使用之外,其余选项都只能在Linux/Solaris 中使用。
jmap 命令格式:
jmap [ option ] vmid
option 选项的合法值与具体含义如表 4-3 所示。
代码清单 4-2 是使用 jmap 生成一个正在运行的 Eclipse 的堆转储快照
文件的例子,例子中的 3500 是通过 jps 命令查询到的 LVMID。
jmap -dump:format=b,file=eclipse.bin 3500 Dumping heap to
C:\Users\IcyFenix\eclipse.bin ...
Heap dump file created
jstack(Stack Trace for Java)命令用于生成虚拟机当前时刻的线程快照(一般称为 threaddump 或者 javacore 文件)。线程快照就是当前虚拟机内每一条线程正在执行的方法堆栈的集合,生成线程快照的目的通常是定位线程出现长时间停顿的原因,如线程间死锁、死循环、请求外部资源导致的长时间挂起等,都是导致线程长时间停顿的常见原因。线程出现停顿时通过 jstack 来查看各个线程的调用堆栈,就可以获知没有响应的线程到底在后台做些什么事情,或者等待着什么资源。
jstack 命令格式:
jstack [ option ] vmid
option 选项的合法值与具体含义如表 4-4 所示。
代码清单 4-4 是使用 jstack 查看 Eclipse 线程堆栈的例子,例子中的3500 是通过 jps 命令查询到的 LVMID。
jstack -l 3500
2010-11-19 23:11:26
Full thread dump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17.1-b03 mixed mode):
"[ThreadPool Manager] - Idle Thread" daemon prio=6 tid=0x0000000039dd4000 nid= 0xf50 in
Object.wait() [0
java.lang.Thread.State: WAITING (on object monitor)
at java.lang.Object.wait(Native Method)
- waiting on <0x0000000016bdcc60> (a
org.eclipse.equinox.internal.util.impl.tpt.threadpool.Execu
at java.lang.Object.wait(Object.java:485)
at org.eclipse.equinox.internal.util.impl.tpt.threadpool.Executor.run (Executor. java:106)
- locked <0x0000000016bdcc60> (a
org.eclipse.equinox.internal.util.impl.tpt.threadpool.Executor)
Locked ownable synchronizers:
- None
从 JDK 5 起,java.lang.Thread 类新增了一个 getAllStackTraces()方法用于获取虚拟机中所有线程的 StackTraceElement 对象。使用这个方法可以通过简单的几行代码完成 jstack 的大部分功能,在实际项目中不妨调用这个方法做个管理员页面,可以随时使用浏览器来查看线程堆栈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Map.Entry<Thread, StackTraceElement[]> stackTrace : Thread.getAllStackTraces().entrySet()) {
Thread thread = (Thread) stackTrace.getKey();
StackTraceElement[] stack = (StackTraceElement[])
stackTrace.getValue();
if (thread.equals(Thread.currentThread())) {
continue;
}
System.out.println("\n 线程:" + thread.getName() + "\n");
for (StackTraceElement element : stack) {
System.out.println("\t" + element + "\n");
}
}
}
Java 虚拟机把描述类的数据从 Class 文件加载到内存,并对数据进行校验、转换解析和初始化,最终形成可以被虚拟机直接使用的 Java 类型,这个过程被称作虚拟机的类加载机制。
在 Java 语言里面,类型的加载、连接和初始化过程都是在程序运行期间完成的。
一个类型从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开始,到卸载出内存为止,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将会经历加载(Loading)、验证(Verification)、准备(Preparation)、解析(Resolution)、初始化(Initialization)、使用(Using)和卸载(Unloading)七个阶段,其中验证、准备、解析三个部分统称为连接(Linking)。
加载、验证、准备、初始化和卸载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确定的,类型的加载过程必须按照这种顺序按部就班地开始,而解析阶段则不一定: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初始化阶段之后再开始,这是为了支持 Java 语言的运行时绑定特性(也称为动态绑定或晚期绑定)。请注意,这里笔者写的是按部就班地“开始”,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或按部就班地“完成”,强调这点是因为这些阶段通常都是互相交叉地混合进行的,会在一个阶段执行的过程中调用、激活另一个阶段。
关于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开始类加载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加载”,《Java 虚拟机规范》中并没有进行强制约束,这点可以交给虚拟机的具体实现来自由把握。但是对于初始化阶段,《Java 虚拟机规范》则是严格规定了有且只有六种情况必须立即对类进行“初始化”(而加载、验证、准备自然需要在此之前开始):
这六种场景中的行为称为对一个类型进行主动引用。除此之外,所有引用类型的方式都不会触发初始化,称为被动引用。
下面举三个例子来说明何为被动引用,分别见代码清单 7-1、代码清单 7-2 和代码清单 7-3。
package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
/**
* 被动使用类字段演示一:
* 通过子类引用父类的静态字段,不会导致子类初始化
**/
public class SuperClass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uperClass init!");
}
public static int value = 123;
}
public class SubClass extends SuperClass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ubClass init!");
}
}
/**
* 非主动使用类字段演示
**/
public class Not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SubClass.value);
}
}
上述代码运行之后,只会输出“SuperClass init!”,而不会输出“SubClass init!”。对于静态字段,只有直接定义这个字段的类才会被初始化,因此通过其子类来引用父类中定义的静态字段,只会触发父类的初始化而不会触发子类的初始化。至于是否要触发子类的加载和验证阶段,在《Java 虚拟机规范》中并未明确规定,所以这点取决于虚拟机的具体实现。对于 HotSpot 虚拟机来说,可通过-XX: +TraceClassLoading 参数观察到此操作是会导致子类加载的。
package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
/**
* 被动使用类字段演示二:
* 通过数组定义来引用类,不会触发此类的初始化
**/
public class Not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perClass[] sca = new SuperClass[10];
}
}
为了节省版面,这段代码复用了代码清单 7-1 中的 SuperClass,运行之后发现没有输出“SuperClass init!”,说明并没有触发类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SuperClass 的初始化阶段。但是这段代码里面触发了另一个名为“[Lorg.fenixsoft.classloading.SuperClass”的类的初始化阶段,对于用户代码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合法的类型名称,它是一个由虚拟机自动生成的、直接继承于 java.lang.Object 的子类,创建动作由字节码指令 newarray 触发。
这个类代表了一个元素类型为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SuperClass 的一维数组,数组中应有的属性和方法(用户可直接使用的只有被修饰为 public 的 length 属性和 clone()方法)都实现在这个类里。Java 语言中对数组的访问要比 C/C++相对安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类包装了数组元素的访问[1],而 C/C++中则是直接翻译为对数组指针的移动。在 Java 语言里,当检查到发生数组越界时会抛出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异常,避免了直接造成非法内存访问。
package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
/**
* 被动使用类字段演示三:
* 常量在编译阶段会存入调用类的常量池中,本质上没有直接引用到定义常量的类,因此不会触发定义常量的类的初始化
**/
public class ConstClass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ConstClass init!");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HELLOWORLD = "hello world";
}
/**
* 非主动使用类字段演示
**/
public class Not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ConstClass.HELLOWORLD);
}
}
上述代码运行之后,也没有输出“ConstClass init!”,这是因为虽然在 Java 源码中确实引用了 ConstClass 类的常量 HELLOWORLD,但其实在编译阶段通过常量传播优化,已经将此常量的值“hello world”直接存储在 NotInitialization 类的常量池中,以后NotInitialization 对常量 ConstClass.HELLOWORLD 的引用,实际都被转化为NotInitialization 类对自身常量池的引用了。也就是说,实际上 NotInitialization 的 Class文件之中并没有 ConstClass 类的符号引用入口,这两个类在编译成 Class 文件后就已不存在任何联系了。
接口的加载过程与类加载过程稍有不同,针对接口需要做一些特殊说明:接口也有初始化过程,这点与类是一致的,上面的代码都是用静态语句块“static{}”来输出初始化信息的,而接口中不能使用“static{}”语句块,但编译器仍然会为接口生成“()”类构造器[2],用于初始化接口中所定义的成员变量。接口与类真正有所区别的是前面讲述的六种“有且仅有”需要触发初始化场景中的第三种:当一个类在初始化时,要求其父类全部都已经初始化过了,但是一个接口在初始化时,并不要求其父接口全部都完成了初始化,只有在真正使用到父接口的时候(如引用接口中定义的常量)才会初始化。
“加载”(Loading)阶段是整个“类加载”(Class Loading)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希望读者没有混淆这两个看起来很相似的名词。在加载阶段,Java 虚拟机需要完成以下三件事情:
相对于类加载过程的其他阶段,非数组类型的加载阶段(准确地说,是加载阶段中获取类的二进制字节流的动作)是开发人员可控性最强的阶段。加载阶段既可以使用Java 虚拟机里内置的引导类加载器来完成,也可以由用户自定义的类加载器去完成,开发人员通过定义自己的类加载器去控制字节流的获取方式(重写一个类加载器的findClass()或 loadClass()方法),实现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赋予应用程序获取运行代码的动态性。
对于数组类而言,情况就有所不同,数组类本身不通过类加载器创建,它是由 Java虚拟机直接在内存中动态构造出来的。但数组类与类加载器仍然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数组类的元素类型(Element Type,指的是数组去掉所有维度的类型)最终还是要靠类加载器来完成加载,一个数组类(下面简称为 C)创建过程遵循以下规则:
加载阶段结束后,Java 虚拟机外部的二进制字节流就按照虚拟机所设定的格式存储在方法区之中了,方法区中的数据存储格式完全由虚拟机实现自行定义,《Java 虚拟机规范》未规定此区域的具体数据结构。类型数据妥善安置在方法区之后,会在 Java 堆内存中实例化一个 java.lang.Class 类的对象,这个对象将作为程序访问方法区中的类型数据的外部接口。
加载阶段与连接阶段的部分动作(如一部分字节码文件格式验证动作)是交叉进行的,加载阶段尚未完成,连接阶段可能已经开始,但这些夹在加载阶段之中进行的动作,仍然属于连接阶段的一部分,这两个阶段的开始时间仍然保持着固定的先后顺序。
验证是连接阶段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保 Class 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Java 虚拟机规范》的全部约束要求,保证这些信息被当作代码运行后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
Java 语言本身是相对安全的编程语言(起码对于 C/C++来说是相对安全的),使用纯粹的 Java 代码无法做到诸如访问数组边界以外的数据、将一个对象转型为它并未实现的类型、跳转到不存在的代码行之类的事情,如果尝试这样去做了,编译器会毫不留情地抛出异常、拒绝编译。但前面也曾说过, Class 文件并不一定只能由 Java 源码编译而来,它可以使用包括靠键盘 0 和 1 直接在二进制编辑器中敲出 Class 文件在内的任何途径产生。上述 Java 代码无法做到的事情在字节码层面上都是可以实现的,至少语义上是可以表达出来的。Java 虚拟机如果不检查输入的字节流,对其完全信任的话,很可能会因为载入了有错误或有恶意企图的字节码流而导致整个系统受攻击甚至崩溃,所以验证字节码是 Java 虚拟机保护自身的一项必要措施。
验证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否严谨,直接决定了 Java 虚拟机是否能承受恶意代码的攻击,从代码量和耗费的执行性能的角度上讲,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在虚拟机的类加载过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Java 虚拟机规范》的早期版本(第 1、2 版)对这个阶段的检验指导是相当模糊和笼统的,规范中仅列举了一些对 Class 文件格式的静态和结构化的约束,要求虚拟机验证到输入的字节流如不符合 Class 文件格式的约束,就应当抛出一个 java.lang.VerifyError 异常或其子类异常,但具体应当检查哪些内容、如何检查、何时进行检查等,都没有足够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说明。直到 2011 年《Java 虚拟机规范(Java SE 7 版)》出版,规范中大幅增加了验证过程的描述(篇幅从不到 10 页增加到 130 页),这时验证阶段的约束和验证规则才变得具体起来。受篇幅所限,本书中无法逐条规则去讲解,但从整体上看,
验证阶段大致上会完成下面四个阶段的检验动作:文件格式验证、元数据验证、字节码验证和符号引用验证。
7.3.3 准备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中定义的变量(即静态变量,被 static 修饰的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的阶段,从概念上讲,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都应当在方法区中进行分配,但必须注意到方法区本身是一个逻辑上的区域,在 JDK 7 及之前,HotSpot 使用永久代来实现方法区时,实现是完全符合这种逻辑概念的;而在 JDK 8 及之后,类变量则会随着 Class 对象一起存放在 Java 堆中,这时候“类变量在方法区”就完全是一种对逻辑概念的表述了,关于这部分内容,笔者已在 4.3.1 节介绍并且验证过。
关于准备阶段,还有两个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笔者需要着重强调,首先是这时候进行内存分配的仅包括类变量,而不包括实例变量,实例变量将会在对象实例化时随着对象一起分配在 Java 堆中。其次是这里所说的初始值“通常情况”下是数据类型的零值,假设一个类变量的定义为:
public static int value = 123;
那变量 value 在准备阶段过后的初始值为 0 而不是 123,因为这时尚未开始执行任何Java 方法,而把 value 赋值为 123 的 putstatic 指令是程序被编译后,存放于类构造器()方法之中,所以把 value 赋值为 123 的动作要到类的初始化阶段才会被执行。
表 7-1 列出了 Java 中所有基本数据类型的零值。
7.3.4 解析
解析阶段是 Java 虚拟机将常量池内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符号引用在 Class 文件中它以CONSTANT_Class_info、CONSTANT_Fieldref_info、CONSTANT_Methodref_info 等类型的常量出现,那解析阶段中所说的直接引用与符号引用又有什么关联呢?
package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
public class FieldResolution {
interface Interface0 {
int A = 0;
}
interface Interface1 extends Interface0 {
int A = 1;
}
interface Interface2 {
int A = 2;
}
static class Parent implements Interface1 {
public static int A = 3;
}
static class Sub extends Parent implements Interface2 {
public static int A = 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Sub.A);
}
}
类的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之前介绍的几个类加载的动作里,除了在加载阶段用户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自定义类加载器的方式局部参与外,其余动作都完全由 Java 虚拟机来主导控制。直到初始化阶段,Java 虚拟机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编写的 Java 程序代码,将主导权移交给应用程序。
进行准备阶段时,变量已经赋过一次系统要求的初始零值,而在初始化阶段,则会根据程序员通过程序编码制定的主观计划去初始化类变量和其他资源。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种更直接的形式来表达:
初始化阶段就是执行类构造器()方法的过程。
()并不是程序员在 Java 代码中直接编写的方法,它是 Javac 编译器的自动生成物,但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这个方法具体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方法执行过程中各种可能会影响程序运行行为的细节,这部分比起其他类加载过程更贴近于普通的程序开发人员的实际工作。
()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语句块(static{}块)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编译器收集的顺序是由语句在源文件中出现的顺序决定的,静态语句块中只能访问到定义在静态语句块之前的变量,定义在它之后的变量,在前面的静态语句块可以赋值,但是不能访问,如代码清单 7-5 所示。
代码清单 7-5 非法前向引用变量
public class Test {
static {
i = 0; // 给变量复制可以正常编译通过
System.out.print(i); // 这句编译器会提示“非法向前引用”
}
static int i = 1;
}
()方法与类的构造函数(即在虚拟机视角中的实例构造器()方法)不同,它不需要显式地调用父类构造器,Java 虚拟机会保证在子类的()方法执行前,父类的()方法已经执行完毕。因此在 Java 虚拟机中第一个被执行的()方法的类型肯定是 java.lang.Object。
·由于父类的()方法先执行,也就意味着父类中定义的静态语句块要优先于子类的变量赋值操作,如代码清单 7-6 中,字段 B 的值将会是 2 而不是 1。
代码清单 7-6 ()方法执行顺序
static class Parent {
public static int A = 1;
static {
A = 2;
}
}
static class Sub extends Parent {
public static int B = A;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Sub.B);
}
()方法对于类或接口来说并不是必需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静态语句块,也没有对变量的赋值操作,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成()方法。
·接口中不能使用静态语句块,但仍然有变量初始化的赋值操作,因此接口与类一样都会生成()方法。但接口与类不同的是,执行接口的()方法不需要先执行父接口的()方法,因为只有当父接口中定义的变量被使用时,父接口才会被初始化。此外,接口的实现类在初始化时也一样不会执行接口的()方法。
·Java 虚拟机必须保证一个类的()方法在多线程环境中被正确地加锁同步,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去初始化一个类,那么只会有其中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类的()方法,其他线程都需要阻塞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完毕()方法。如果在一个类的()方法中有耗时很长的操作,那就可能造成多个进程阻塞,在实际应用中这种
阻塞往往是很隐蔽的。代码清单 7-7 演示了这种场景。
代码清单 7-7 字段解析
static class DeadLoopClass {
static {
// 如果不加上这个 if 语句,编译器将提示“Initializer does not complete normally” 并拒绝编译
if (tru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init DeadLoopClass");
while (true)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unnable script = 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start");
DeadLoopClass dlc = new DeadLoopClass();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 run over");
}
};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script);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script);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运行结果如下,一条线程在死循环以模拟长时间操作,另外一条线程在阻塞等待:
Thread[Thread-0,5,main]start
Thread[Thread-1,5,main]start
Thread[Thread-0,5,main]init DeadLoopClass
Java 虚拟机设计团队有意把类加载阶段中的“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描述该类的二进制字节流”这个动作放到 Java 虚拟机外部去实现,以便让应用程序自己决定如何去获取所需的类。实现这个动作的代码被称为“类加载器”(Class Loader)。
类加载器虽然只用于实现类的加载动作,但它在 Java 程序中起到的作用却远超类加载阶段。对于任意一个类,都必须由加载它的类加载器和这个类本身一起共同确立其在Java 虚拟机中的唯一性,每一个类加载器,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类名称空间。这句话可以表达得更通俗一些:
比较两个类是否“相等”,只有在这两个类是由同一个类加载器加载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否则,即使这两个类来源于同一个 Class 文件,被同一个 Java 虚拟机加载,只要加载它们的类加载器不同,那这两个类就必定不相等。
这里所指的“相等”,包括代表类的 Class 对象的 equals()方法、isAssignableFrom()方法、isInstance()方法的返回结果,也包括了使用 instanceof 关键字做对象所属关系判定等各种情况。如果没有注意到类加载器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具有迷惑性的结果,代码清单 7-8 中演示了不同的类加载器对 instanceof 关键字运算的结果的影响。
代码清单 7-8 不同的类加载器对 instanceof 关键字运算的结果的影响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
* 类加载器与 instanceof 关键字演示
*
* @author zzm
*/
public class ClassLoad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ClassLoader myLoader = new ClassLoader() {
@Override
public Class<?> loadClass(String nam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try {
String fileName = name.substring(name.lastIndexOf(".") + 1) +
".class";
InputStream is = getClass().getResourceAsStream(fileName);
if (is == null) {
return super.loadClass(name);
}
byte[] b = new byte[is.available()];
is.read(b);
return defineClass(name, b, 0, b.length);
} catch (IOException e) {
throw new ClassNotFoundException(name);
}
}
};
Object obj = myLoader.loadClass("org.fenixsoft.classloading.ClassLoaderTest").new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obj.getClass());
System.out.println(obj instanceof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ClassLoaderTest);
}
}
运行结果:
class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ClassLoaderTest
false
代码清单 7-8 中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类加载器,尽管它极为简陋,但是对于这个演示来说已经足够。
它可以加载与自己在同一路径下的 Class 文件,我们使用这个类加载器去加载了一个名为“org.fenixsoft.classloading.ClassLoaderTest”的类,并实例化了这个类的对象。
两行输出结果中,从第一行可以看到这个对象确实是类org.fenixsoft.classloading.ClassLoaderTest 实例化出来的,但在第二行的输出中却发现这个对象与类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ClassLoaderTest 做所属类型检查的时候返回了false。这是因为 Java 虚拟机中同时存在了两个 ClassLoaderTest 类,一个是由虚拟机的应用程序类加载器所加载的,另外一个是由我们自定义的类加载器加载的,虽然它们都来自同一个 Class 文件,但在 Java 虚拟机中仍然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类,做对象所属类型检查时的结果自然为 false。
站在 Java 虚拟机的角度来看,只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加载器:一种是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这个类加载器使用 C++语言实现[1],是虚拟机自身的一部分;另外一种就是其他所有的类加载器,这些类加载器都由 Java 语言实现,独立存在于虚拟机外部,并且全都继承自抽象类 java.lang.ClassLoader。
站在 Java 开发人员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 Java 程序都会使用到以下 3 个系统提供的类加载器来进行加载。
/**
* Returns the class loader for the class. Some implementations may use null to represent the bootstrap cl
*/
public ClassLoader getClassLoader() {
ClassLoader cl = getClassLoader0();
if (cl == null) return null;
SecurityManager sm = System.getSecurityManager();
if (sm != null) {
ClassLoader ccl = ClassLoader.getCallerClassLoader();
if (ccl != null && ccl != cl && !cl.isAncestor(ccl)) {
sm.checkPermission(SecurityConstants.GET_CLASSLOADER_PERMISSION);
}
}
return cl;
}
双亲委派模型的工作过程是: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的请求,它首先不会自己去尝试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每一个层次的类加载器都是如此,因此所有的加载请求最终都应该传送到最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中,只有当父加载器反馈自己无法完成这个加载请求(它的搜索范围中没有找到所需的类)时,子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完成加载。
使用双亲委派模型来组织类加载器之间的关系,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 Java 中的类随着它的类加载器一起具备了一种带有优先级的层次关系。例如类 java.lang.Object,它存放在 rt.jar 之中,无论哪一个类加载器要加载这个类,最终都是委派给处于模型最顶端的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因此 Object 类在程序的各种类加载器环境中都能够保证是同一个类。反之,如果没有使用双亲委派模型,都由各个类加载器自行去加载的话,如果用户自己也编写了一个名为 java.lang.Object 的类,并放在程序的 ClassPath 中,那系统中就会出现多个不同的 Object 类,Java 类型体系中最基础的行为也就无从保证,应用程序将会变得一片混乱。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去写一个与 rt.jar 类库中已有类重名的 Java 类,将会发现它可以正常编译,但永远无法被加载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