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人的成长

日本新锐女小川糸在《岁月的针脚》中说:一旦勉强为之,过后必然会反弹到自己身上,所以我把尽量不勉强自己当成了人生信条。

不勉强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真能够做到,也算是活得比较通透的人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比较在意别人的想法、看法,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更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So,我们常常违心地做自己并不情愿的事情,以博得大众的好感,维持自己在大众中的好人形象。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我也觉得此话有些以点盖面,以偏概全。

如果一个人把头发染成很另类的颜色,穿着奇装异服,你就此断定这个人是个不三不四的人,这样的判定是不是太过武断?

把头发染成什么颜色,穿什么款式的衣服,这是他本人的兴趣爱好,如果由此就判定他道德败坏,品质卑劣,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呢?

又有人说“行为是人的一面镜子,但过度追求行为的外在表现,会脱离自己的本心。”

这一点我倒是很赞成。


凡事都要追求一个度,如果过度,就会给人一种虚伪、娇柔造作的感觉。

如果行为本身非己所愿,那么这个过度就更是与本心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人生是由我们的每一个行为串成的一条漫长复漫长的因果长链。

所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想清楚了再去做,否则就会抱憾终生,这绝非骇人听闻。

刚刚读完了日本作家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

其中有一个警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就是为自己一次的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惶惶不可终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安详离去。

这个别人眼中的好人、好警察,在30岁的时候,已经有着不错的地位,美满的家庭。

可是,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却遇到了一位蹲在地上痛苦呻吟的妇女。

他走过去关切地询问,后来将她抱起送回家中。


可这位妇女引诱了他,说她太寂寞了。

而这位警察起初并没有对她有什么非分之想,可就在他看到她和服下的腿时,禁不住意乱情迷,一时失控,于是两人发生了关系。

事后,他很自责也很后悔。

一是觉得对不起家中的妻儿,二是与他有着这一夜情的女人,第二天被人杀害了。

随后,他收到一封自称是秘密组织的信,以他和那个女人的事情要挟他,让他去隐埋6具尸体。

并说这6具尸体是中国间谍,虽然已经处置,但不能声张,怕引发中日战争。

这位警察当然知道他没有杀人,但是如果这件事情被曝光,警察和杀人事件联系在一起,并且和那个女人有染,那么,他的前程、家庭都将毁于一旦。

所以他不得不违心地去做自己并不情愿的事情。

后来的日子可想而知,他不敢和同事讨论这起闻名日本的杀人案件,只盼望早些退休。

退休就解脱了吗?


精神上的折磨,内心的愧疚,他决心退休后独自把案件查个水落石出。

但最终未能如愿,不得不抱憾离去。

这虽然是小说中的情景,在我们生活中极少出现。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情节,有时比小说更加离奇狗血。

如果那位警察,知道与他有鱼水之欢的那个女人是杀人凶手,隔壁就躺着她刚刚杀过的尸体,她不让他开灯,只是为了掩藏和服上的血迹,他又作何感想呢?

从前我以为,这世间只有两种人,好人或者坏人。

慢慢地我知道,好人也有做坏事的时候,坏人暗地里也敬佩好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什么呢?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越成长越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

不是说越长大胆子越小,而是越来越懂得善恶有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中国人说,头上三尺有神明,行事之前先问问自己的良心,那么自然能够起到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为与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