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笔记(一)——同理心(2019-05-31)

这门课我从《得到》上开始学习起,算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了。今天翻过来,满篇的似曾相识的新知识,其中的很多思想,并没有被我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肯定是一次失败的学习。

察觉到自己学习效率低之后,我决心将《得到》上学过的课,一门门的做读书笔记。就从《梁宁产品思维30讲》开始写。

文章之前还得再啰嗦啰嗦我做笔记的方式,以免大家对书的内容产生误导。

我做笔记的时候喜欢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一些个人理解来概括全文,所以我理出来的笔记可能会和很多人不一样。

我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因此,在写总结性笔记的时候我会尽量不去翻阅原文,原因有两个:一是如果经常翻书就证明自己其实学的不够扎实,需要书本来提醒;而是如果就是书本的提炼版,市面上有的是比我总结更为扎实的笔记,我何必辛苦再做一份?

所以,这一篇笔记有很多部分是基于我对原文的理解进行产生的想法。甚至可以说,这篇文章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偏题内容可能有些多,但我认为这个话题还是很有必要交代的,以免你对书的原文产生什么误解。当然,我也认为这个问题十分有趣,我在之前的文章:写在读《娱乐至死》之前 里面有谈到过这类话题,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读读。

以后有时间我会把我的所学完整地写下来。

下面进入正文:

《梁宁产品思维30讲》分了 6 个模块来讲述产品思维,一下是我对第一个模块:同理心 的笔记,欢迎大家指正。

开始

先来看一下我做的一个思维导图。

同理心

第一个模块的标题是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为什么要提高同理心?

因为产品经理研究产品,实际上实在研究用户。而研究用户,研究的是用户的需求,而需求最直观的体现,是用户情绪。

提升同理心的目的,旨在更好的理解用户,进而理解产品。

人的情绪依旧离不开最底层的生物性情绪。人和动物一样,会高兴、会愤怒、会沮丧、会伤心,但在产品经理的眼中,大体归为4种:愉悦、不满、愤怒、恐惧。而这四种情绪的本质,在于满足感。被满足,是愉悦;没被满足,是不爽;满足感被突然破坏而又有能力改变,是愤怒;满足感被突然破坏而无力改变,是恐惧。

人的生存条件被满足和社会关系被确认都是满足的状态,分别对应着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这也跟产品有着很大的关系。就拿咖啡来说,如果你卖的是饮料,满足的是生理需求,就不会有太多利润;而如果你卖的是小资的生活方式,利润空间就会大大增加。

了解了满足后,再谈谈四种情绪。

核心情绪

愉悦与不满

愉悦与不爽的定义很简单,需求被满足,就是愉悦。想想心想事成这四个字的含义吧;而没有满足预期或者满足状态被剥夺,就会产生不爽。想想你被人放鸽子时的体验。

这两点,是度量一个产品是否到位的关键。

举个例子:为什么很多人都鼓励使用 Google 搜索而非百度?就是因为当你带着搜索问题进入百度的时候,不精确的搜索、驳杂的广告和数不胜数的熊掌营销号,想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十分困难,这与你的预期是严重相悖的,不爽油然而生。而使用 Google 时的体验就会好太多,流畅的搜索体验会让愉悦感油然而生。

愤怒与恐惧

当你感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时,愤怒便产生了。你的车被撞了,财务受到侵犯,愤怒;你被人羞辱了,自尊受到侵犯,也是愤怒。但在这些场景中如果出现了一个强权,让你无力反抗,这便是恐惧。

愤怒和恐惧都能成为动力和痛点。

先说痛点。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你的工作可能被人抢走,而这个假设出来的人拥有比你更强的能力,这使得你设想出一个边界受到侵犯而又无力改变的场景,于是知识付费才有了需求。

而对于动力。网上一句名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这是一个典型的愤怒予人动力的例子;而面对endline的人,由于恐惧,会爆发出日常所达不到的能力。这两个例子都能很好的说明愤怒与恐惧所带来的动力。

潜意识防御

这是个老生常谈不怎么新颖的话题了,就不说原理,只说潜意识产生的机制。

一个是观念先入为主,另一个是观念不断重复。

先说观念先入为主。网上经常会有人说:“不要带节奏”。意思是不要瞎起哄。为什么会在强调自由的网络世界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当观念先入为主以后,任何想扭转相关印象的行为都会面对着牢固的潜意识防御,当你相信了一个人的负面评价后,这个观念就会很难转变过来。所以想要塑造潜意识,抢先发表观点可能是很好的选择。

第二个观点不断重复。洗脑广告脑白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几乎全中国人都不断被“孝敬爸妈,脑白金”这一句话轰炸无数遍后,过年给爹妈带礼物时总会下意识想到脑白金,潜意识侵入便是成功了。

人的角色

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也说的简单点。

人在社会中是要扮演很多角色的。男生从小就会灌输要成为“男子汉”的思想,工作以后有“员工”这个角色,结婚以后会有“丈夫”这个角色,每一个角色都会有着不同的初始定义,而这些定义会给的潜意识套上一圈城墙,会让用户的情感变的更加难以感知。

突破“角色”思维有一个办法:让用户彻底放松。因为用户放松的时候才能放下防备。这很好理解,举个我的例子:很多时候,我是在期末考试来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个学生(笑)。

这里也有一个很好的培养角色的方法:
1.确定培养角色的目标。
2.建立恐惧边界。
3.放入正确的标的。
4.给予红利。
5.不断重复。

我学到这个,觉得这和游戏机制简直是太像了。
首先,游戏会给你明确的目标。然后,游戏会引导你那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然后你做正确了会给予奖励,错误了会施加惩罚。最后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你在游戏里的“角色”就成型了。这也难怪游戏这么吸引人。(关于游戏的原理,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今后我会逐步分享给大家)。

再说一下集体人格。共同记忆与核心观念共同塑造集体人格。例如,我和锤友们会因为老罗的一次发布会泪流满面,是因为锤友是一群相信锤子科技核心价值观、并且陪同锤子科技一路走来的人,很多情感都会不言而喻。但显然,当时坐在我旁边的室友会感到很奇怪。

自我与自律

自我的人和自律的人谁更适合当产品经理?

先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本质是为了探究“产品经理”需要哪些特质,而不是“自我”与“自律”哪种特质更好。

然后回到问题。直接说答案吧:自我的人更加适合做产品经理。

那,为什么?

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创造,是创造本不存在的东西。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我的人更容易看淡事物之间的边界,将世界的有形的物抽象成无形的概念;再将有边界的概念,提炼出无边界的共性,因而产生创新。而这其中,就需要“感受”潜藏的逻辑。

而控制力,是自律的体现。控制力是一种掌控欲,而掌控感在无边界出是稀薄的。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靠愉悦驱动的人能持续不断的从愉悦中获取多巴胺,进而不需要太在意其他细节,重要的只是目标是否能达成。而靠恐惧驱动的人,需要时刻警惕恐惧源,进而不断强迫自己,进而避免过多的放纵使得自身更为自律。

结束

这篇文章前后花了3 个多小时,写到一半时还想今天就到这里,剩下的部分明天再发。但后面,当思绪通过键盘噼里啪啦传递到显示屏上变为一行行字的时候,爽快感然人爽到窒息。很高兴我又前进了一小步。

当然,我知道这篇文章有很多不足,但正因如此,我才要坚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如果文中有什么问题,真心希望你能留下宝贵的意见。让我们一同进步,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笔记(一)——同理心(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