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尽长安花 - 读《艺术700年》

 背景:施泰德美术馆和《艺术700年》

施泰德美术馆由德国银行家和艺术赞助人约翰 弗里德里希 施泰德在1816个人捐赠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施泰德做了一件当时在德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事–1816年他去世后,把所有的财产、收集的画作、书籍和房子全部捐赠给法兰克福市民,创办施泰德美术馆和艺术学校。这些财产一直由一个5人委员会打理处置。如今经过两百多年的沧桑变迁和悉心经营,美术馆馆藏日益丰富,目前拥有3100幅画作,660座雕塑,4600多幅摄影作品和超过100,000素描和印刷作品,有着4,0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和一座有115,000本藏书的图书馆。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排名第71位的最受欢迎的美术馆。

美术馆在2017年编撰并出版了《艺术700年》。全书157页,介绍了施泰德美术馆珍藏的古典、现代和当代的110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包括90幅油画,4座雕塑,16件素描和印刷品。

如何欣赏一幅画?

大文豪歌德说:看画时,人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艺术家想做什么?他做到了吗?这值得做吗?歌德这样说,是试图为一个古老的、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他的答案:到底如何欣赏一幅画?有人说,我们应该孤立地鉴赏一幅画,不用去管画家是谁、作画时的历史背景、画家的状态、心境、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只需要站在这幅画面前,一遍又一遍地看,某种认知就会油然升起,我们就懂了。也有人说,看画时需要了解画作的语境context,即画家的背景,创作时的历史背景,画家的心理状态,他的意图,他使用的手法、颜料、画作得到的公众反应,这幅画与其他画的比较,画的象征意义,等等。


其实按照歌德的提示,欣赏画作的过程有点像探案。跨进浩瀚如烟的艺术殿堂,面对一幅幅神秘兮兮的画作,你对自己提出歌德三问。如果恰好旁边有个博学而耐心的导师,告诉你这幅画和画家的一些事,假如这位导师还风趣诙谐,浪漫热情,你探案的热情便高涨,从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本《艺术700年》扮演的就是导师的角色。书里提供了每幅画的context – 历史、故事、趣事轶闻、宗教的、社会的、画家个人的背景;同时,这位导师还带有鲜明的德国人的个性,充满哲理,同时又富有诗意。

《艺术700年》带你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编排上,《艺术700年》是按照时间顺序,把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作品逐一呈现和评论。最后部分是各个时期的素描和印刷品的代表作(篇幅原因,本文暂略此部分)。

### 庄重典雅的古典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是1300-1800年,从弥漫着基督教信仰的中世纪作品,延伸到歌颂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书里评论了33位古典大师的作品,提供了作品的背景、画家的状态,故事,以及个人化的评价。

代表人物波提切利在1480年绘制了《一位女士的理想肖像》,画中的女主是当时弗洛伦萨公认的最美丽的女人、同时也是吉连安诺.美迪奇的情人维斯普契。她16岁成婚,红极一时,但佳人不幸,23岁时早逝。画中的她身着仙女的服饰,头上的串珠、项链、衣服纹路都显出华贵高雅。精细描绘的眼睫毛和微微转向观众的身姿,使这幅理想女性的肖像显得似乎在呼吸,不由把人吸引去接近画作。波提切利把画的背景化成黑色,与画中人脖子上佩戴的黑色宝石呼应,画中人明亮的色彩与黑色的背景衔接,呈现出让人心安的流动感。“这幅画表现出与现代女性美相似的定义:美丽、美德,和某种接近古老的概念。“ “每一位追求理想的艺术爱好者都会带着真诚的快乐,沉浸在这幅画里面”。观画人读到这样的评语,再联想到画中人的身世,大概会心里一动,爱上画中人吧。


### 跳跃灵动的现代时期

现代艺术时期为1800年到1945年。这一时期,艺术界与世界其他领域一样,在发生巨变。人们开始问:艺术必须是美的吗?艺术需要服务于某个目的吗?宗教的角色是什么?艺术可以被允许表达到什么程度?或者,艺术需要表达什么吗?不管如何众说纷纭,有一个确定的事情发生了:艺术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在心灵和意识层面上关注的话题。

书里呈现了30位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和对他们的评论。比如,代表人物印象派大师雷诺阿在1879年画了《午餐后》。画中三位主角构成稍稍倾斜的三角形。画中穿浅色衣裙的女士是演员艾伦.安德烈恩, 另一位女士可能是雷诺阿最喜欢的模特儿勒格朗,男士是他的弟弟雷蒙德。雷诺阿用薄薄的、透明、轻触的画层来表现光线。他的画常常画巴黎生活中的小愉快。两位漂亮的女士和一位愉快的、无所谓的男士聚在一起享受友谊- 生活是快乐的、文明的、无忧无虑的。“但是,这会持续多久呢?画中所有人的眼睛都望向一个发光的点,即那点燃的红红的烟头。此时,时间进入了这幅画– 这无忧无虑的画面只是一瞬间,转眼将逝。因此,这个场面,也是向转瞬消逝的快乐致意。“读了评论人这般充满哲理和诗意的慨叹,观画人眼见那画中的和风浅笑,怕也会涌起”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的伤感吧。

### 喧嚣骚动的当代时期

当代艺术从1945年至今。这是一个正在生长的时代,纷繁复杂的观点、手法、流派、技巧、材料涌现又消失,层出不穷。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年到几十年不等。也许我们还没有到可以去评价这些作品的时候。

一个典型的作品是弗朗西斯 贝根1957年创作的《对电影“战舰波将金号”里的护士的研究》。这幅作品灵感来自于这部电影里的某个场景。画家把护士画成脏粉色裸体,放进一个光秃秃的暗绿色房间,画面上还有几束细细的带有光晕的线条,似乎是反光的玻璃。观众站在画前,似乎正透过玻璃,看到一个被最极度摧残的人类的状况。画家在描绘她的身体和面孔时,带着“冷酷“与”动感“。”即使不知道个中故事和她是谁,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暴力、屠杀和折磨。这样的痛苦无需解释。这幅画定义了什么是感同身受。“ ”贝根是20世纪最成功地在画布上呈现出残忍的画家“。面对这幅画和评语,我们会如何回应歌德三问?相信那一刻,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还有没有别的方式?

在享受《艺术700年》这位德国导师充满哲理和诗意的陪伴的同时,也许有些声音会涌上心头:是不是每一位观众都需要这样的导师?是不是每一位观众在观画时,都希望得到博学而深刻的导师的指引?会不会有人说:“嘘- 让我自己来看, 我更想有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答案是肯定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介绍它的馆藏精品的书《艺术是》,里面对于每幅画的评语只有一句。比如,介绍雅克-路易 大卫的名作《苏格拉底之死》这幅充满故事性的作品时,它如此评说:“艺术是故事“。介绍莫奈的《睡莲》时,评说词是:“艺术是印象”。如此,再无他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地吝惜字句,给观画人留下巨大的独立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横看侧看各成峰

美国画家罗伯特 马特维尔说:“艺术是体验,而非实物。“ 我们看画也是寻求体验,通过欣赏画作,去尝试堪破那些深藏在我们心灵深层和意识深处的秘密。1928年,德国犹太画家洛特 拉色斯坦恩创作了《拿着粉盒的俄罗斯少女》,即本书的封面。这幅画在当年”最美德国妇女肖像“比赛中进入决赛。画中美丽的少女手持粉盒,专注地看着粉盒里镜子中的自己,她的侧面有一面大镜子,映出此刻正在自我审视的她,和她手中的粉盒。于是,画中出现了这位少女的四个形象– 哪一个最美丽?这个问题,就如同问”哪种欣赏艺术的方法是最好的?“一样,答案在你我心中。

或者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正所谓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尽长安花 - 读《艺术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