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

清晨的冷风在脸上划过,虽是小雪节气,但始终不觉寒冽,反倒让人清醒。


就这样在熙攘的人群中、疾驰的车辆旁静静走过,被冬日的冷风吹醒。每一景物缓缓朝我的双眸走来。因为被吹得很清醒,所以我看清了香樟树上黑豆般的果实,看清了正飘零的一片枯叶,看清了远处电子显示屏中的每个字的笔画,也看清了脚下横躺着的一截截短树枝……


最近一直在喜马拉雅收听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化必修课》,大脑同样变得清晰,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最喜余秋雨老师对诸子百家中三位大师的描述:老子淡淡地走在路上,孔子苦苦地走在路上,墨子积极地走在路上。这三位伟大的行走者,创建了中国文化最高的精神等级,却又彻底地融入大地。因此我在他们的两千多年之后,把大半生命也投入行走的时候,总觉得脚下的土地无比珍贵,因为那里曾经留下过他们深深的脚印。


因而,我也会觉得行走的每一寸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每一事物都无比神圣,不管大师们的脚印有没有企及至此,但我们的大地是一脉相承,文化可以传承,大地支脉可以相通。

图片发自App


这样的思潮放大了我所见的每一‘’风景‘’。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这一备受争论的词,一直影响着我,影响着我看待生活、看待家庭、看待万物。所以,这些被放大的“风景”在我漫漫行路中,皆成了我要格物致知的对象。显示屏中的“身”字是如何造字;果实为什么有黑色,黑色有什么价值,如何用五行来分析黑色;枯枝如何来至这铺砖的人行道上,为何是断枝却没有人为的痕迹等等,行走中的思考,一时得不到答案,纷繁杂乱,于是,“大道至简”又出来解围,思路重获清晰。大概老子孔子墨子他们之所以伟大,便在于能在芜杂的世界里披荆斩棘,直达要害吧。


其实,我不想伟大。行走在路上的我情愿是只蝼蚁,没有任何关注,享受自由自在地在思想的天地里驰骋的片刻。我会刻意回避熟人的闲聊,确保不被打断和干扰。余秋雨老师说:成功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把事情做成功。第二个概念,把别人比下去。如果消极点,我只愿“善良、幸福、快乐”,如果积极点,我会选择“把事情做成功”。当然我说过,我不想伟大,我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成功,比如手头的工作、家庭、育儿,我没有商场和官场履历,此生也不抱此鸿鹄之志。但我就没有贡献了吗?每个人都请这样问问自己,然后给与自己肯定的答复!


有的人行走很匆忙,看着他们的背影,庆幸自己可以如此悠闲,因为我起得早,准备得早;因为我喜欢在行路中思考,可以思考工作、思考人生哲理或者文化历史;因为我可以走在后面,看更多人的背影,仿佛看见时间在消逝,仿佛看见每个人留下的脚印中记载的故事。


就这样在晨风中保持清醒,行走在路上寻思“知行合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