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要改变的状态、想要改变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我们的生活永远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甚至连曲线都算不上,细细看它,它像极了股票的走势图,伴随着我们每一个有意无意的选择,在不断地波动改变。
改变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一个自变量,踏实一个结果的状态表示,相对应的,使我们生活中的选择。在想改变时,我们不能只盯着“改变”这个结果,认清了“选择”这个因,才能看明白的果的走势,今天先浅谈一下三个小话题。
“无路可走”的选择
其实无路可走,没有选择,并不是什么绝望的答案,而是面对时呈现在大家眼前频率最高的答案,否则也不会出现绝大多数人都在重复着昨天的生活。
其实,我们静下来仔细看,“没有选择”本省就是我们的自己的选择。
当你告诉自己没有选择的时候,本身就是选择;当你告诉自己要养活自己,没有办法跳槽的时候,也是一种选择;当你告诉自己工作太难,先拖一下的时候,也是一种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是默认放弃掉一些自己以为的难以实施的方案,才说没有选择。面对跳槽,我们可能需要面临新环境、新技能、新关系,甚至完全找不到新工作的风险,在这个对于现有的自己充满不确定的选择,我们的没有深入思考的大脑选择了自动的放弃这个选项,于是,大家便变成了无路可走的人。这里我并不是说辞职是好的改变,我们一定要去承担风险,而是我们万事都有选择,有时候哪怕是面临明天的死亡, 我们也可以选择对待这个面对死亡的心情,苏格拉底便是在死刑前的监狱里,与弟子们侃侃而谈自己的思考,柏拉图将其整理成《对话录》,影响了西方文明两千多年。
我们知道了万事总有选择,可是我们依然面临着不愿选择的窘境,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的逃避选择、逃避改变,才能对症下药。
1、我们总是认为有足够理想的选择才是好的选择,如果选项不够好,就不算是选择;
就像前面提到的跳槽的例子,虽然我们的选择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保持原样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2、我们不愿意选择改变是在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当我们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时候,发现自己过的好像并不舒心,那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当我们讨论对错的时候,通常会假象一个手受害者和施害者。而人通常会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额位置上,这样便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施害者,这个施害者可能是别人,环境或者其它的任何东西。这种思维方式无论健康不健康,他总是无用的。
当我们转变一下思维,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看一下是否有用,去尝试改变。如果我们不去改变,不管最后这个“施害者”是谁,承担“不改变”后果的,只有我们自己。
什么是舒适区?
大家在谈改变,或者谈进步的时候时候,总是会提到一个关键词叫做“跨出舒适区”?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舒适区,是不是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的环境就叫做非舒适区?
当我们从一个安逸的工作环境里跳出去创业,每天都辛辛苦苦,当然算是跳出了舒适区;可是我们每天早上拥挤的地铁,回到的家里凌乱不堪,这肯定算不上是舒适区。
那跳出当前的生活状态算是跳出舒适区么?
曾经有一个非常勤奋得刚毕业的大学生,一直想要出人头地。当他进入一个行业后,每天努力加班工作,半年后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不错的能力,但发现自己的所在领域的水太深,没有几年的光景根本难以获得大成就,于是转型到另一领域,又觉着新的领域行业势能不足,难以获得新经济的红利,就这样一个很聪明,很勤奋的人,不停的改变自己,不停的在并不算安逸的环境里打拼,那么他算是“跳出舒适区”了么?
很明显,他其实一直都并没有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应为他总是用“相同的方式”,来应对不同的环境。他总是在“改变”,其实,他深处的就是一个积累能力的阶段,每天的技能提升,对他就是成长,稳定下来,“不要改变”对他而言,就是改变,才是他的非舒适区。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环境的,而是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
舒适区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优势,并不是环境的优势,而是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安全感。
当我们面对焦虑的时候,我们寻求的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对世界的掌控,当我们用自己最熟悉的应对方式去面对世界时,无论世界多么的陌生,我们总可以从自己的应对方式里获得安抚。
小步子原理
那么如何能够让自己真正走出舒适区呢?方法千千万, 这里我就先介绍一个简单易理解的小方法。
继续拿跳槽这个复杂的例子,如果是你正处在一个不喜欢而且没有前景的岗位上,可面对生活的压力,又“没有选择”,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在未来你已经找到了一份新的心仪的工作,那么回头看自己的跳槽的全程,自己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是的,既然已经知道了第一步,那就开始走吧。。。
一禅小和尚曾经问过他的师傅,那是的他们还在山下,而天已经黑了:师傅师傅,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各种怪兽,我们只有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家啊?
老和尚看看他,平静的说了三个字:“看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