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入学焦虑的一年级男孩

开学第一周  军训生活

上午我配班,配合教官看管一年级学生,班里有一个新生小A(化名)找我说:老师,我肚子疼。我问他想不想去厕所,他说不想。我问他哪里疼,他摸了摸胃,他说想吐吐不出来。我按了他的胃,感觉没有异常,问他今天早饭吃了什么,摸了他的头有点热,想着让他回座位先休息,给他弄点温开水喝。我知道他是新生,还在入学适应期。心里也想着:他是真不舒服还是装不舒服?他一直说肚子疼,早上在家里吐了。他想让我给他妈妈打电话。

这时的我,一是考虑孩子身体,万一真不舒服还是要及时去看医生。我知道很多身体疾病都跟心理因素有关,身心是有极强的联系的。他这几天在一个陌生环境,心理上会有很多情绪,再加上军训,万一真生病了呢?

二是考虑万一他是装病的,他真撒谎了,他的目的是什么? 我既要保护他的自尊心,不能直接戳破他,又不能让他以后继续用装病或者撒谎来达到目的,我又该怎样安抚他的情绪、疏导他,做合适的引导?

还是身体要紧,妈妈带着看一下医生吧,确定没事再送来。想到这儿,我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和妈妈简单沟通,都想着借此机会一起疏导一下孩子,顺便了解一下孩子的家庭情况。




这也是我疏忽的地方,没有提前问一下班主任……到了组织孩子们排队的时候,正好班主任来了,小A的妈妈也来了,班主任接手处理这件事,我带其他孩子上楼就餐了。后来发生的事我也没想到,听班主任说:孩子一直哭闹要回家,妈妈也不走。耽误班主任午饭也没吃。真是心疼班主任,也心疼孩子。看来这件事比我想象的复杂一点。后来带孩子们午休去了,也不知班主任那边怎样了?

后来了解到妈妈带小A回去了,下午又送了来。放学后,班主任和我又和小A妈妈做了简单沟通。简单了解了一些情况,分析如下:

孩子的入学焦虑,如果只是跟新环境的适应有关,这一点很好解决,过去适应期就好了,相信孩子们的适应能力。

但我发现更多的原因是跟妈妈有关,跟妈妈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有关,解决这一点,需要妈妈的努力和调适。

一、孩子太粘妈妈,心理上还离不开妈妈。孩子的安全感很不足,心理的安全感和独立程度还没有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需要。

二、或许,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而是妈妈不愿意让孩子离开,不愿意放手。

三、妈妈与孩子的沟通有问题。妈妈多次哄骗孩子,说很多善意的谎言,孩子形成了对大人的不信任感。




妈妈也对孩子有很多说教,但妈妈的说教并不能让孩子平静入学。孩子是很好的感受者,却是很差的表达者。很多时候,孩子不懂大人的说教,也说不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大人不了解孩子,不懂孩子的真实需求,孩子用哭闹来表达,大人也会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又说不到孩子的心里去。大人与孩子间,就有了很多的障碍。

不了解一个人真实的感受,就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也难以建立良好的关系。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不会表达也难以起到沟通的效果。

小A的妈妈说:她愿意多沟通,并希望我能多和孩子聊聊。

学校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显示器。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家里被满足,在学校生活就会比较顺利。相反,孩子在学校就会困难重重。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做什么,来促进孩子的适应呢?

班主任的做法是赶妈妈走,对孩子生拉硬拽,硬要把孩子与妈妈分开。完全忽视孩子的情绪,甚至压抑情绪。这时候,孩子的反应更强烈了,甚至躺在地上打滚,对班主任恶语相向。孩子心理会怎么想呢?他会认为班主任是坏人,老师和学校真的如他想的一样,是不好的、不安全的。这更加无助于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方面老师和妈妈能携手,重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支持妈妈对孩子慢慢放手,不能一刀切断他们母子。

另一方面,让孩子感觉到有所归属。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多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趁着我看班的十分钟时间,我带孩子们做了一个源自正面管教SEL的《查理》活动。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地,有的说“我分享好玩的东西给他”有的说:“我可以帮助他”,有的说“ 我给他讲笑话”…… 我听了心里暖暖的,孩子们心里的“善”被触碰,正在给小A注入心理能量,他们会成为小A 愿意在这里的重要一方。

小A见到妈妈就会有很多的情绪,一直缠着妈妈哭闹,或许有深层的心理动力,会是什么呢,我无从得知。如果妈妈愿意学习和探索,那么孩子的焦虑问题就自然能根本解决。回去之后,我给小A妈妈发了一个正面管教公益课《孩子分离焦虑怎么办?》,里面清楚讲到了孩子分离焦虑的几个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希望对她有帮助。几天过去了,妈妈一直没有回复,后来发信息说她外出几天送小A哥哥,让我和小A聊聊,疏导疏导他。妈妈前几天还说:愿意请假多陪陪小A。(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与陪着孩子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妈妈却不知道这一点。)




养育孩子没有回头路,这是一件多么需要而且值得学习的事!很多育儿专家说: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安心老师说: 很多父母就是孩子的内心状态,还不是成人,还不成熟。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说: 父母不需要被指责,而需要被培训。老师在家里又何尝不是父母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入学焦虑的一年级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