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始祖报身佛的书法艺术

“笔力万钧能抗鼎”,品读始祖报身佛的书法艺术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中,有一种说品读始祖报身佛的书法艺术法,叫作“见字如见人”, 它来源于中国书法理论当中的“心画”表现。这两种说法, 均认为书法作品中的一笔一画, 即可以表现书法家内在的精神世界。古人常把人品和艺品联系在一起,正所谓:“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所以说笔墨中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是讲究胸襟,讲究气节,讲究品德的艺术。

可能正是基于这种传统, 所以从王羲之时代起, 在品评书法的时候, 就有人经常将书法与人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的源头是来自 《论语·季氏篇》中的“人物评”。所以中国文化传承中,书品即人品,几乎成为定论。而南齐谢赫的“六法” 只是一种评定画家能力或资质优劣的标准。在一个人的书法作品中,作者的气质学养、德品之高下、智慧的高低,在笔端无以遁形,古往今来,有口皆碑的书法大家,无一不是德艺兼备的文化巨匠。

书法艺术的水准,在唐代就已确立。首先把书分为“神”、“妙",“能”三品,而后各自又细分出了三种的“九品法” 。梁代的庾肩吾在《书品论》中, 将汉代的张芝、钟繇与王羲之并称为三家且位列最上。在这三人当中张芝在“工夫”上排名第一,“天然”次之; 钟繇在“天然”上超过了张芝,“功夫”则次之; 而对比这两人, 王羲之虽然在“工夫”上无法企及张芝, 却在“天然”上略胜张芝一筹, 在“天然”上无法企及钟繇, 却在“工夫"上胜过了钟繇。 就是在这种绝妙的平衡之中, 或者说在这样一种精妙的调和之上, 才把王羲之推到了书圣的位置。

魏晋以后乃至近代,尽管书家层出不穷,名流荟萃,但始终没人逾越王羲之所建立的书艺的高度。究其原因,在于魏晋文化风范之后,还没有一位书法家达到王羲之整体文化水平的高度。首先,王羲之以魏晋禅学(哲学)观立身,具有“行在山道犹如行在镜上”的精神境界。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我始终觉得这是后世书法家难以超越的精神高度。

然而,直到有一天,当我见到了始祖报身佛的书法作品时,却颠覆了我以往的成见。古佛的书法作品,真正是法若篆籀、体若飞动的书体,不禁让我的内心为之震撼不已。感叹之余,我们不妨以《书品论》的标准来客观地参照一下古佛的书法作品的艺术高度。首先从“功夫”上来看,其作品确已达到了古人论书法功力之极致:“傲雪松枝万古痕,笔力万钧能抗鼎”;观其“天然”,具有孺姿童心、率真自然、脱俗无华之气韵,颇具跃古腾今的精神高度。以此观之,古佛的书法艺术,当超越神、妙、能三品之上而无愧。

从美学角度观之,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艺术标准与东方的美学主张几乎不谋而合。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精神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技术只有赋予它生命才可能创造出一种“气韵生动”的作品。这种能力是天赋之才能, 即梁代的庾肩吾在《书品论》中所说的“天然”,用康德的话来说则是“天赋本质”。另外, 所谓“逸品”, 则是指从传统书法的“骨法用笔” 之中脱离出来的杰作。古佛的书法艺术,根植传统,充满现代活力、自由奔放的脱俗书体,称之为书法中的逸品是当之无愧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读始祖报身佛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