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做馒头的历史要追溯到40多年前了。
今天写这个故事,来由是最近疫情防控,全民赋闲在家当美食家。我在小区业主群发了一组馒头照片,引来了几位主妇的关注。请求带教做馒头,我录了视频帮助理解操作,不想还真有人愿意学,并且成功了!
写宅家日记记了这一段经过,没想到文章点击量陡增,不少朋友要拜师学艺,我忽然有了成就感。几十年练就的技艺总算得到大家认可,下决心一定要写出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无数次失败后总结教训,反复实践才取得的,我做馒头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父母都是山西人,从小家中常吃面食,包饺子、做馒头、擀饼,耳濡目染的也没有专门学,好像很自然的就会了。
上世纪50年代末(也可能是60年代初),爸爸出差买回一口铝材大锅,开启我们家两代人做馒头的历史。那口锅伴随我们度过了童年,青壮年,老年,直到前两年才退役,成了家里的传家宝。爸爸曾经调侃,买这口锅是他一生中对我们家庭最大的贡献,可以想象此锅在我家庭每个人心中的分量。
娘家人多,不能光靠老娘一人做,我们几个大的姐妹就帮着一起打下手,擀饺子皮的手艺已经很超群了。不过做馒头还没有独立,也没有想过以后自己也会做。
妈妈在80岁那年摔断了手腕,还在医院忍受疼痛期间,最担心的就是今后还能否做馒头。半年后她居然又能够做馒头了,想想这要多大的毅力当动力啊!其实那时我们都不在家,吃馒头的人也不多,除了她几十年来的惯性(我们家有几个做馒头特别有瘾的人),再就是她儿子,我的哥哥太爱吃馒头了(妈妈自己也很喜欢吃)。她又坚持了几年,直到老太太实在揉不动面(她每次做得多,那一盆面我都和不动),二妹接过了接力棒,她才最后放手。
却不料二妹手艺还没练熟,大妹曾经那么“抗拒”学做馒头,现在我们家她做馒头的”瘾“最大,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且乐此不疲。几年下来技艺娴熟,名声在外,尤其跟我妈聊天内容最起劲的就是关于做馒头。老太太没有哪件是的兴趣能够超过聊馒头。
完全独当一面我自己做馒头,那就是结婚成家以后了。婆家是南方人,除了吃面条其余面食很少有过,我嫁入以后一开始也就是包饺子,但是婆婆很喜欢吃馒头,我也正好想独立完成所学。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的上瘾了。那时候(70年代)面粉还不好买,不是开后门找关系就是计划供应,粮食本来就紧张,谁会拿着不够吃的粮食指标让我学手艺啊!没做几回就歇菜了。
80年代之初,面粉没那么紧俏,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粮站的职工,从此依托这个关系能够买到一些面粉,又开始尝试做馒头。
老面馒头必须要放碱,很多时候不成功都是碱的比例掌握不好。就是这个操作让我屡屡失误失败,做出来的馒头不是酸了(碱少)就是黄了硬了(碱多)。
女儿10岁那年的暑假,隔壁改建房子,与之共墙被拆,我们生活起居极为不便。没有场地没有设备,我做了一次终身难忘的“碱馒头”。就像铁一样的硬,不是黄,接近黑了,实在难吃。但那个时候粮食还没有完全开放,不吃扔掉又不舍。
女儿放假在家,早餐我们都吃“碱馒头”,看着又黑又硬的馒头她宁可挨饿也不肯吃。我火了,大人能吃你为何不能吃,不吃苦怎能为人。“逼着”她非吃不可,保姆心疼她就做好人(那时我还请着保姆的),背着我偷偷给她换好馒头,被我知道了,硬是要让她吃黑馒头。
事后我觉得还是过分了,心里过意不去,剩下的黑馒头不再让她吃,又吃了几个以后我让保姆扔掉算了。谁知老人家还是不舍,最后藏起来一个人悄悄地吃了。
打那次失败以后我停了一段时间不敢做馒头,转而饺子、饼子、擀面条等其它面食。直到90年代中期我又开始尝试做馒头,孩子上学以后也不太经常回娘家,妈妈做的馒头吃不上也学不了。
1995年跟妈妈、哥哥一起回了一趟山西老家,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老家。在舅舅家吃了一次终身难忘的白面馒头,那才真叫好吃,硕大的白膜(老家的叫法)我居然一口气吃了两个。舅妈做馒头是用陶缸发面,可想而知他们一次得做多少。自从吃了老家的馒头后,回来又投入精力做馒头,即使自己不怎么吃也乐此不疲。
2000年嫁到河南的姐姐南下衡阳打工,当年五一长假来我家度假,闲来没事硬要帮我做馒头。姐姐在山西老家出生生活多年,婚后又嫁到河南,其实做馒头只有她才得到真传。
于是买来一大袋面粉(50斤),一天做两轮,直到做完这一大袋面粉。自己哪能吃得了这么多,于是把我几年来“欠下”的馒头“人情”都给我还了。当然馒头能够换回我需要的东西,收获比馒头更多的人情,同事们不会白吃馒头啊!姐姐看到我的同事那么多喜欢吃老面馒头的人,突发奇想,不如她在我家扎下来专门做馒头,拿到我单位门口去卖。
姐姐早年下岗,当年虽刚拿了退休工资,却低得可怜。儿子还在上初中,为了打工挣钱,只得将儿子留给姐夫,只身来湖南打工。我很理解她的处境,可是也很为难。
首先我不知道如果卖馒头是否有人买(做生意我很弱智),每天起早贪黑要去吆喝。如果批量生产肯定要投资购置设备,锅啊,灶啊,蒸笼的,万一挣不了钱这些设备如何处置(担心成本都收不回)。 我那时有稳定收入(虽然不高,但衣食无忧),孩子也已经工作,没有生活压力, 养尊处优的生活让我无法接受这个挑战。现在想想,多少人被生活所迫,要做出常人难以承受的付出。所以说“铁饭碗”养懒了很多体制内的人,试想一下,如果跟姐姐一样生活所迫,肯定会趁机一起承受生活的磨难。
女儿来昆明的前几年,每年都过来小住,当然做面食的活也随着一起带入。不过城市生活各方面都很方便,小区楼下就能每日买到早点,我的做馒头手艺没多少机会施展。直到外孙女出生的第二年,正式入住昆明,才又延续了做馒头的故事。不仅从故乡带来做馒头的技艺,更是把家伙什,擀面杖、笼布、甚至面板都带来了。
时间长了,结识了昆明的新朋友,球友、邻居,南方人自己会做面食的不多,再就是自从经常出现食品加工的负面报道,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做的更安全。所以当我做好馒头包子送给朋友吃的时候,得到了更好的赞赏,当然这也更加激起做馒头的热情。
过去家里都是用老面做馒头,来昆明后也学着用酵母菌做。一开始很不习惯,做出来的馒头不是那个味。邻居中也有北方老乡,交流中他们用酵母做的时候加一点减做出来有了碱香,吃起来味道就差不了太多。而且在昆明不知为什么,用老面发面很多时候不成功。找了原因,估计是气压、气候影响。这些年我从老家带来的老面发面做成功了,不过老面发面必须加减,比例稍有差池必定失败。为此我还特意买了个厨房电子秤,馒头大小,加减的比例都有称称称好,量化,这样失误就少多了。
今年春节的这场疫情,把我做馒头的故事推向了更深的延续。其实教徒弟做馒头早已有之。退休后同事们常在一起玩耍,你来我往地互相请客吃饭打牌(我只会扑克牌)。来我家的特色食品就是面食,同事们也想学做馒头,可是他们来我家看到的吃到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成功之作,我的那些残破成品都被自己消化了(我不可能每次都做成功)。有的做了几次不成功就放弃了,谁也没真正把手艺学到。
最有趣的是一位同事,读高中的侄女读书住在她家,非常喜欢吃馒头。为了满足侄女的愿望,同事想跟我学做馒头。一次约好几个同事一起去她家一边玩一边学,我可是自带老面从和面开始教学。
馒头做得很成功,一个个宣腾腾的白面馒头非常好看好吃。侄女回来后,姑姑高兴地告诉她这群阿姨中的其中一位是做馒头的,让她猜猜是哪一位?侄女一开始猜错了,后来她指着我说是我。问她为什么?怎么看出来的。呵呵,你猜这孩子怎么说?她居然从我没洗干净占了面粉的手指看出来的。
前两年有机会去了这位同事家,她老伴还提起这回事,说师傅都请进家门了手艺也没有学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得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有恒心坚持到最后。我表现在别人面前的都是光鲜的成功“作品”,谁又能真正知道我那成百上千的实践,和无数次的失败和沮丧,稍有懈怠也达不到今天的水平。
我写出“做馒头的故事”,也是想告诉所有的朋友,世上没有任何事情不需要付出代价,看到别人收获成功时千万不要忘记那都是付出后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