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儿子高考,也参加了自主招生。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许多高校在最终录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比往年大大增加了初审通过名单。而其中,有几所大学的做法不由得让人不质疑:自主招生,什么时候成为拉动消费的利器了?
事实为证:兰州大学2018的自主招生计划数为245人,而初审通过人数却高达11443人。也就是说,来自全国各地的11198名学生和大量的家长将无偿奉献面试报名费、车旅费,估计总消费会突破一千万!假设,全国90所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都能带来近千万的消费,那岂不又成就了一大产业链?——当然,事实上其他高校通过初审的人数不都像兰州大学那么夸张。
类似兰州大学的这种自招模式,会不会引起其他高校和地方政府的羡慕嫉妒恨呢?难说!这让我不免产生一个疑问:如兰州大学般的高校难道准备退出全国重点高校的行列、而降为省属高校了?这种招生模式,如果不是为了拉动消费,难道是想让外省考生知难而退、自动放弃竞争?至少,我是不会让儿子千里迢迢去凑热闹的。
兰州大学等高校可能也倍感委屈,因为他们应该是严格按照自主招生简章筛选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请问:为什么不事先限定最多人数呢?或者说,难道大批的学子都独对他们青睐有加?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此等事实由不得旁人不作“哥德巴赫猜想”啊。
作为自主招生,据我的了解,其改革初心是:不再埋没偏才怪才。四年前,一位高校招办老师便称,自主招生依然存在对考生评价标准单一、不清晰、过分看重分数的情况。“笔试重分数,面试重综合素质,可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很容易引发争议。”
而如今报名参加自主招生的绝大多数考生,都是奔着优惠加分的目标去的,似乎在报名时都不知道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也不关心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反正就是——不报白不报,哪怕明知道大多数考生最后的结果是——报了也白报!
而自主招生考试的不确定性,又催生了培训产业的一个分支——自主招生考试培训班,这简直是一个暴利行业!找个场所,找个老师组织大家熟悉一下流程、模拟演练一下,不到半天时间,每人几千元的培训费就到手了。中小学老师辛幸苦苦干一年,人家轻轻松松干一天就有了!
教育从事业化转向产业化,如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就是值得推动的。可现今的产业链有多复杂多暴利,都让师生和家长怒不敢言!虽然,我这个凡人看不清也看不透、更无权干涉,但我总有点杞人忧天,总觉得这是社会的悲哀,更是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的不幸。表面上看,诸多的寒门学子因此拥有了平等的机会,实际上却可能造就更多的寒门!正如没钱人都倾家荡产去买彩票一样,只会让更多的人更加贫困。
一切以只是取得学历、以后找个好工作为目的的高考都是耍流氓!而当今社会,面对现实,广大师生似乎又不得不耍流氓!读大学的意义何在?自以为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和谋取一份好工作,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学习和塑造、自我生命境界的提升。儒家经典《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受教育者能够开启德性,实现道德的完善,最终在行为上达到至善的境界。而如今的高校招生,其遵循的又是怎样一种“大学之道”?
道理大家都懂,很多人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为什么一边愤世嫉俗,一转身又卑躬屈膝甚至为虎作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