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之杂谈

(一)工具书还是理论书?

此书被誉为经典,尤其是“如何读书”中的经典,是速读、拆书流并读书籍。而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觉得应该读,而实际上从来不读的书”,或者是只读别人咀嚼过的二手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速读拆书等书籍,都可以算是它的“徒子徒孙”了。

毫无疑问,阅读此书和阅读小说而言,前者是比较吃力的一件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哲学书了,它不仅仅有实践层面上十分明确的方法论,还有为什么得出这些方法论的完整严密、细致精彩的读书观理论。

如果仅仅把此书看做一本工具书,无需细细研读,只需要按照上面提到的规则去实践就可以。实践久了,可能对蕴藏在规则中的理论自然就懂了。所谓“实践出真知”大概如此。

(二)阅读此书的困惑

阅读此书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些评论,绝大多数评论都认为此书“对自己帮助很大,指导性较强,同时废话较多,罗里吧嗦”等等。

我读着却不嫌烦。很多觉得废话或者啰嗦的地方,作者往往是在论述最基本的常识或原理。而这些常识或者原理,常常被我们忽略,或者说,我们知道这些东西,却无法用精准的词语和句子表达出来。比如,“第一个步骤是找出重要单字,那些举足轻重的单字。第二个步骤是超越语言,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涵义”;“如果语言是纯粹又完美的思想媒介,这些步骤就用不着分开来了。”以往,我们阅读的时候,有没有仔细思考过“超越语言”或“语言是什么”等问题。

这本书的很多废话,都是论述为什么这些规则很重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技巧以及读者阅读的目标、心理状态等方面,抽丝剥茧般进行分析,每个步骤都详尽其能。如果想大声地告诉作者“我懂了”或“我不同意”,那么,就需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作者写作此书的文法、逻辑和修辞—正如作者所说“你首先要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这种类似废话的表述,就好像我初读《国富论》时,亚当斯密说“我们的晚饭并非来自于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由于他们的自利心。”这些表述十分浅白,却又无比精准,能把一些“不言自明”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有人做了很好的总结,忘记是在哪本书中看过,大约是“自亚当斯密、狄更斯以来西方主流的表达方式”,力图用浅显、精准的语言表达“不言自明”。

所以,阅读此书的困惑在于自己能不能克服焦躁的情绪,静下心来慢慢研读。

(三)有趣的观点

   “你如何阅读,就如何生活”。诚然,阅读书本的方法,也可用来阅读生活;阅读书本的一些原理,在生活中也可以运用。尤其在新到一个工作环境和与人交流沟通上。新到一个工作环境,首先要尽快熟悉工作内容,把握住工作重点,这时候就可以用到“检视阅读中有系统的略读和粗读”的一些原则,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和把握重点。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和进行阅读“与作者”交流沟通完美契合,“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重要的主旨”“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正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等等。阅读和生活,并不是严格分开的,并不是需要两套方法论指导的。

以往的读书,有些是为了应付工作学习,有些是为了提升自己,有些是纯粹是娱乐消遣。书中说“阅读好书,是为了增进能力,为了心智得到成长。”提出了阅读的目的是“增进能力,心智成长”。也提出如何达到这个目的的路径,一是就是“阅读好书”,重点在一个“好”字。为什么要强调“好书”呢?“许多书都值得精读,但有更多的书只要浏览一下就好了。”二是“做一个主动的、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重点在“主动、自我要求”,“ 仔细地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循序渐进,对“自我要求”越来越高。当然,阅读也越来越有深度,思考越来越有深度,收获也越来越打。“看过了”和“看懂了”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懂了”和“做到了”之间,也存在着一段距离。至于这段距离的长远,就要看你愿不愿意付出行动和努力。能够行动起来,这段距离其实不远,就像隔壁老王一样近;若是空想不行动,那就是天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