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是对于归属感的需求(2/7)

        这篇文章是《正面管教》在泽宇读书会的第二篇复盘,如何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书中讲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限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惟一的原则只有权利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成年人常常会和孩子一样缺乏知识、意识和技能,并且会像孩子一样陷入“原始脑”的操纵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就会陷入权力之争。有一次,孩子爸爸辅导外语,因为孩子课文不熟,被爸爸批评了半天,孩子没说话,但脸很红,看着不耐烦的样子。后来,爸爸读错了一个单词,但很快纠正过来。孩子就把这个错误说了半天,开始爸爸还在解释不小心读错了,看见孩子没完没了,他也烦了。两个人就因为不小心读错了一个单词,吵了起来。我知道这是陷入了权力之争。我走过去,先是鼓励孩子:“这个单词不标准的发音被你发现了,你在学校听得很认真啊,那你能把其它的单词和课文给我讲讲吗?”孩子听到鼓励,很高兴,把学校的知识给我讲了一遍,遇到念不好的,自己不承认,非要读熟了再给我讲,这样课文也就背下来了。

        作业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都是在寻找归属感。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感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感,我放弃。

        对于孩子的错误观念以及错误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不是鼓励孩子的错误,而是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关注他的点滴进步,从而让他建立正确的观念,良性循环。

        我所教过的孩子里,有一些是寻求过度关注的,上课经常有小动作,要么和同学说过,说一下能立刻改,但下节课又开始坐不住。我给这些孩子安排他们愿意做并且做得好的事,比如给教室里的花浇水,整理图书角等,他们一般都能做得很好,我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们自信心得到提升,课上也就不会寻求过度关注了。

        有不良行为(错误观念)的孩子都是需要帮助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在权力之争的时候做出积极的暂停,并对孩子的闪光点和进度给予及时鼓励,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和关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是对于归属感的需求(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