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都是《三体》迷,爱屋及乌,走进电影院,但对刘慈欣早年的作品《流浪地球》中不足二千字的故事第一次被搬上银幕,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毕竟科幻电影是好莱坞的领地。
我错了。
太阳老了以后将变成红巨星,是她的宿命,被她吞噬掉也是地球的宿命。当代人替许多年许多年之后的儿孙们操杞人忧天之心,带着地球去流浪(确切地说是逃亡)这想法本身就够疯狂。
平心而论,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场景宏大逼真的程度虽不输好莱坞,但也难出其右。也没有时空维度穿越的烧脑部分,原著中抵抗“漂流地球计划”的阴谋论情节也被删减了。我仍然像其他许多观众一样,被影片所震撼。说不清看到了哪段情景,眼角僵硬的肌肉管不住脆弱的泪腺,不知不觉中泪水纵横。
最具地标特色的北京“大裤衩”和上海“东方明珠”在昏暗之中被定格在零下80度耸入云霄的巨大冰层之中,虚幻的灾难与现实的距离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为了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流浪地球联合政府”将全部资源用于建造和运行数千座等离子火箭推进器。让地球停止自转的艰难决定仅仅用画外音的旁白一带而过,为此付出的却是世纪末日的海啸以及生灵涂炭、人口减半的沉重代价。
抽到幸运签的人们,栖息在深深的地下城中,在半军事管制之下靠配给制勉强生存,没有希望。那种黑暗、嘈杂、拥挤、破败的场景几乎是任何一个当代城市边缘贫民窟的现实写照。
我想到,刘慈欣在另一部灾难科幻小说《三体》中,也曾经描绘过深埋于地下躲避三体文明进攻的“地下城”。那是一个集高科技与人工智慧之大成的“避难所”。巨大而深邃的天井顶部装有反射自外层空间幻象的蓝色天空,四周长满了绿色植物,如同地下超级摩天大厦。电能由微波传输,无所不在。人们背着伞状的飞行器在地下城里自由翱翔。建筑物的墙体上可以随手点击出一个个信息屏幕,所有的广告、媒体为你量身定制。你没有隐私,基因可能被编辑过,系人类优良品质于一身。衣着最能体现你的个性与价值,色彩和图案随着心情而改变。那是一个三体灾难降临之前的未来地球,一个“发达”与“美好”几乎可以是同义词的世界。
可以有如此不一样的未来“地下城”。
人类在蓝色星球的摇篮里懵懂地生存了十几万年,真正记事儿大概数千年吧,开始祸害自己的家园不过二百年。人类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以为空气、水、阳光、恒温这些上天的赐予是天经地义的,以为在茫茫宇宙之间这些是常态。由此推演出,个人的价值、自由、平等也是宇宙中永恒的。
这一切终将逝去,《流浪地球》残酷无情地告诉你,生命何其脆弱、渺小,灾难方为常态,毁灭才是永恒的。
其实这不该仅仅是中国的视角,只不过是第一次由中国导演用电影语言来诠释它。
中国式的诠释,透着一股执拗,带有蛮拼的色彩。将质量为10的21次方吨的地球推走,需要多大的动能?数千座火箭推进器,地球可有足够的资源供它们夜以继日地燃烧?而且要烧2500年?杯水车薪,愚公移山罢。
影片构筑了这样一个场景,原本计划利用掠过木星时的“弹弓效应”,获得逃离太阳系的巨大动能,却因木星突发引力状况,导致大量火箭推进器熄火。地球被木星的强大引力场所捕获,以高速冲向木星。
联合政府派出数以千计的救援队,凸显出人海战术的特质,运送火石,以重新点燃火箭,但失败了。
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刘启和韩朵朵最终加入了王磊率领的一支救援队,他们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去排除故障,试图点燃火箭,利用其喷射的高温等离子体引爆木星氢气层。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火箭基地,最后时刻加入了这一行动。但还是失败了。
令人感叹的是,最终决定人类和地球命运的对决是在吴京饰演的太空宇航员刘培强与人工智慧的代表“摩斯”之间进行的。
其实片中从“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驾驶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语音提示,到各种语言之间的实时无障碍翻译,再到整个“流浪地球行动”的总控中心“摩斯”,人工智慧无处不在。说得极端一点,世间万物是由概率事件主宰的。当地球以某种加速度冲向木星,死亡之吻,便已无悬念了。为了保存人类文明的种子,“摩斯”得出放弃地球,启动飞船逃离的第二方案,是没有丝毫逻辑错误的冷静思考。我一度以为,电影会以地球悲壮的毁灭为结局。
人工智慧没有“自我牺牲”这样非理性的逻辑,但刘培强有。这是人类唯一会有的思维方式,它是情感、道德、信念和逻辑的复杂混合体。刘培强驾着载有三千吨燃料的飞船冲向了木星,他并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但他知道自己一定会死。“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夫子式的顽固。
其实影片自始至终都在尖锐地揭示一个无可回避的矛盾,在人类整体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谁可以生?谁该去死?
以往的灾难片都是乘坐飞船逃离地球的,相比之下,带着地球家园去流浪是不是可以拯救更多的人?哪怕最初引发的海啸令数十亿人丧生?刘启因为患绝症的母亲被放弃而怨恨父亲,韩子昂在海啸中救起了韩朵朵,女救援队员因为太多的战友丧生而愤然摧毁了大家冒死保护下来的火石,韩朵朵看到爷爷不幸遇难而绝望。。。
这样的背景之下,刘培强选择“自我牺牲”,合乎影片一以贯之的伦理逻辑,也把人与人工智慧本质的差别呈现给观众。
当今人们热衷地谈论大数据、人工智慧、自动驾驶、未来经济。。。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必须先得到回答:我们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未来交在“罗斯”的手上?
影片中的许多特技场景是用“笨”办法,返工无数“试”出来的。最令我心仪的景观,是站在地面,仰望巨大的带有色彩斑斓旋臂的木星,那是走向灭亡之时所看到的最后的壮丽。
我再次想到了《三体》,想到了地球与木星一起被二向箔吞没时凄美的壮观。那正是我的期待,将《三体》搬上银幕,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