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我突然茅塞顿开,忽觉不可以再浑浑噩噩的心无所依,混乱地过日子了,于是开始读书。三个月过去,现在来汇报一下读书后的思考。
1,不要沉浸式阅读
不要沉浸式阅读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大有“标题党”之嫌,其实是真心实意地建议。现身说法,我之前读书总是凑个热闹,尤其前几年读东野圭吾悬疑系列时,更是纯纯粹粹地沉浸在他所构造的世界里,,由故事情节,人物遭遇牵着走,跟着一并或开怀大笑或抚掌惊呼抑或低头垂泪。读罢情节虽记得一清二楚,但到底得到了什么却迷迷糊糊。
以《恶意》为证。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开始,我跟着代入角色,以“我”的视角和心理动态去看待周边所发生的事,理所当然先入为主,认定日高是坏人,死得罪有应得。随着加贺警官的调查,案件一再翻转,扑朔迷离。我一心想知道更多的真相,故沉浸在故事里,不顾一切快马加鞭地赶进度,一晚上的工夫看完后,似乎见证了一桩无比震惊的人伦惨案,确是能余波震荡,呆坐良久,意犹未尽。
作者若如有知,或许会对我的读后表现很满意。
但是,以破案悬疑类为主的小说,往往在读者知道哪些是预埋的“钩子”,知道故事的情节走向后,重读的感觉便不如第一遍般酣畅淋漓。除了看事件,再一无所获,这不是我所想要的。既是“一次性小说”,那么第一遍就要带着思考、学习的头脑去读,一边读故事一边学习作者布局精巧,紧扣心弦的写作手法。
故事愈是热闹繁复,读者愈容易沉浸,这是常态,无可厚非。然而对于我们这种还想从读书里取经的人来说,却是万万不可取的。
我近期在读金庸老先生的著作《笑傲江湖》。人物鲜活真实,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跌宕,沉浸在江湖风云里看刀光剑影随各人遭遇起伏,无比自在。
然而正如雁过要留声,读过要留墨一样,侠义之气要学,金庸老先生的文笔之准,人物之活,景色之神也要学。特别是大场面中穿插几笔对小人物神态语言的描写,寥寥几笔便能点睛,既一人不落地塑造真实感,又能丰满人物形象。
且看大伙同上少林寺接圣姑出寺这段,群豪毕至,大开大合,偏又能做到面面俱到。写大伙乍逢令狐冲,因早前任盈盈少女心事脸皮薄,不愿大家知道她喜欢令狐冲,于是下令见之即杀,这样同时可以永远将其留在身边,可大伙焉能看不出,只是碍于命令,所以又是惊喜又是纠结的左右为难的刻画。你瞧:
老头子一见是他,登时脸上神色尴尬之极,迟疑半晌,刷的一声,抽出了大刀。令狐冲又向前迎了一步,说道:“祖千秋……”只说了三个字,老头子举刀便向他砍将过来,可是这一刀虽然力劲势沉,准头却是奇差,和令狐冲肩头差着一尺有余,呼的一声,直削了下去。令狐冲吓了一跳,向后跃开,叫道:“老先生,我……我是令狐冲!”老头子叫道:“我当然知道你是令狐冲。众位朋友听了,圣姑当日曾有令谕,不论一人见到令狐冲,务须将他杀了,圣姑自当重重酬谢。这一句话,大伙儿可都知道么?”众人轰然道:“咱们都知道的。”众人话虽如此,但大家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脸上神情甚是古怪,并无一人拔刀刃动手,有些人甚至笑嘻嘻的,似觉十分有趣。
......
老头子道:“令狐公子,圣姑有令,叫我们将你杀了。但你武功甚高,适才我这一刀砍你不中,承你手下留情,没取我性命,足感盛情。众位朋友,大家亲眼目睹,咱们决不是不肯杀令狐公子,实在是杀他不了,我老头子不行,当然你们也都不行的了。是不是?”众人哈哈大笑,都道:“正是!”
一人道:“适才咱们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斗,双方打得筋疲力尽,谁也杀不了谁,只好不打。大伙儿再不妨斗斗酒去。倘若有哪一位英雄好汉,能灌得令狐公子醉死了,日后见到圣姑,也好有个交代。”群豪捧腹狂笑,都道:“妙极,妙极!”又一人笑道:“圣姑只吩咐咱们杀了令狐公子,可没规定非用刀子不可。用上好美酒灌得醉死了他,那也可以啊。这叫做不能力敌,便当酒取。”
群雄为两全之策而信口开河的这段轻轻松松就让大家的豪迈之情的跃然纸上,且用字精准严合大家性格。都是江湖上打转的人,见惯了大事小情,自是头脑活泼、不拘小节。最后提议用斗酒的方式做场“了结”,当真是奇思妙想、别开生面。既体现了群豪的爽朗,又顺势带出大家乍见之喜,用酒相庆的场面。
至于小师妹岳灵珊之死的段落,金庸先生文字沉稳,用语温柔,端的是哀伤淋漓。
当时林平之已经因木高峰的毒水双目失明,岳灵珊赶车陪他缓步前行,而任盈盈为暗中保护他们,伏在高粱地里。不料听见林平之在驱逐岳灵珊时的对话,他阴森冷笑地一步步揭开了岳不群的真面目,里面尽是阴谋诡计,狡诈人心,黑夜之中配着他尖细地声音,听来不免使人心惊。
我读来也是心惊,原来一切都有迹可循,金庸先生早在前文埋下无数的草灰蛇线,和前文发生的种种暗合,甚至能追溯到第一章开始。你瞧这是怎样的功力。我写不了小说,不仅仅是积累不够,文笔弱,更重要的逻辑能力首先就不过关。岳灵珊百般小心、陪着柔情蜜意的心肠、委曲求全的心思,而林平之的心狠手辣、疑心之重、阴晴不定、且心思缜密都在这段章节里表现得形神兼备。不仅直面描写了岳灵珊婚后的生活和她的结局,又极大地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林平之为向劳德诺谄媚献忠,一刀将岳灵珊杀害,可岳灵珊临死前的最后愿望还是拜托令狐冲照顾好自己的丈夫,一切安排妥当后,金庸写她轻轻唱起福建山歌来,口中吐出了“姊妹,上山采茶去”的曲调,那是林平之教她的福建山歌。她这时又唱了起来,自是想着当日与林平之在华山两情相悦的甜蜜时光。
读到此,不禁令狐冲心痛,我也看得一阵哀伤。以前的美好甜蜜此时变成刀子,一刀一刀地雕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可追。
你看,金庸先生对岳灵珊之死的细节刻画,用长篇幅细细写她的临终遗言,周围景色变幻,旁边人的反应。过了几章节,还要再次补充坟茔周边之景,只瞧:四周山峰环抱,处身之所是在一个山谷之中,树林苍翠,遍地山花,枝头啼鸟唱和不绝,是个十分清幽的所在。补充令狐冲的念念不忘和心疼:“小师妹独自个在这荒野之地,她就算是鬼,也很胆小的。”
从这些字句里,如果把自己抽离出情节,便可以看出穿插手法的运用,和对读者情感的联接。一同回顾前尘往事时,不仅书中人,书外人也随之心神一荡。
2,及时做阅读笔记
以脂砚斋批《红楼梦》为例。
最初我读这本书,是小学年纪。当时坐在院子里的台阶上,趁阳光还没有强烈到耀眼时,捧着这书,强迫自己去读。结果始终恹恹无趣,最终略背了几首诗便作罢,这一搁置就是几年。
到初中时,再读红楼,也是立了好大的决心要读完,可翻来翻去仍是兴趣浅。家里有本脂砚斋书评红楼梦,我倒把书评读得津津有味,觉得它比正文要有趣得多。
初识人事后,终于咂摸出滋味,细细看来,有无限感触。尤其是配合着脂砚斋的“弹幕”,更是发现好多之前忽略的细节,这种体验有趣又难得,不得不即时记录,以免一晃而逝。
比如,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贾瑞因对自己的嫂嫂,也就是王熙凤心怀淫欲,意图不轨。王熙凤是多厉害的人儿,先假意哄骗,温温热热地跟他开玩笑,待贾瑞一上钩,便设局惩治。岂知单一次惩治,他并无悔改之意,于是凤姐儿终究给做大,闹得沸沸扬扬,只见自家侄儿也来讹诈贾瑞一笔。性命垂危时,癞头道士来救他,可贾瑞死性不改,仍一心痴迷,看着镜中人儿,便入了黄泉。
如果只读原文,只觉贾瑞自作自受,本是活该。可加上脂砚斋地旁注后,直看得人提心吊胆,眼瞧他一步步走入凤姐儿的觳中,像待宰的羔羊般,不免令人更加唏嘘。
我们可以像脂砚斋一样,阅读名著时学着做批注,加以思考,体会其中的妙笔横生。一来有趣,二来思考得多了,习作水平也会船随波涨,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多琢磨,多积累,融会贯通,肚中方有物,下笔能有神。
三个月以来,我陆陆续续读了十来本书,包括曹雪芹的《红楼梦》、金庸的《笑傲江湖》、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杨绛的《干校六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东野圭吾的《秘密》、张爱玲的《小团圆》.......
有些是重温,有些是新读。重温的越读越有滋味,较之以往,体会又是不同。新读的书里,乍见之欢颇多,有些是需要沉淀一读再读的佳作。但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我觉得载誉过剩,模仿鲁迅先生的话就是,全篇厚厚一沓,字数虽多,却只让人瞧见歪歪扭扭的三个大字“做自己”。整个描写压抑憋屈,立意虽好,厚度不够。也可能是我功底不够,读不出好来。
读书也是要讲缘分的,不用强求。
我近期最喜欢杨绛先生的文字。她写得《干校六记》是日常生活的记录,用字也不华丽绚烂,平平常常里暗涌深情。你看不出哀伤,却从头至尾被一层淡漠的哀伤笼罩。也只有大师才有这样的功力,就像金庸著作里的前辈高人一样,武功的最高境界,至臻至纯时都是“无招胜有招”,随性而至,不拘一格。
一书一世界,一字一文章。希望我们都是深爱阅读的孩子,永远不会老去。
「首发于公众号丁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