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 PSYCH 135 社会心理学 (lec 1-2)

LEC 1 五大假说

课程在一开始 在学生未知的情况下,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就是老师要求学生朝老师竖中指,并且说脏话。

在这个实验中,有10来个学生这么做了,大多数学生没有这么做。

这个实验非常引人入胜,因为它构建了这样一个矛盾点。

  1. 首先老师是权威,学生应该去执行权威让你们做的事情,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教室里
  2. 但是另一面,我们应该对权威表示尊重

这样就构建出了一个冲突的场景,我们不知道怎么选才是对的。当有这样一个冲突的时候,人们在不知道怎么做更好的时候,便会采取通过观察其他人来确定我们所处的情境。
但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我们把一个做关键的决定(可能是自毁前程的决定)的依据建立在陌生人的选择上。
随后老师又邀请了一个刚刚选择竖中指的学生来到讲台上,单独做这个实验。因为老师正看着他,也没有其他人的反应供学生参考。最后学生选择不这么做。
这里有引入另一个心理学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就是做一件事的人数越多,每个人承担后果的责任也越小。

老师又问那些没向他竖起中指的学生为什么不这么做?学生们有非常多的理由。

同时老师做了这个实验15次,前13次 99%的学生最后都竖起了中指,只有最近2次没有竖。
这2次和前13次唯一的区别是,这2次老师穿了西装。所以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这个西装,而非学生自己的想法。

因为穿着西装,老师更像是一个权威人物。所以这影响了学生决定是否要竖起中指的判断。但是学生们完全不会感受到这个原因,他们会觉得是他们自己独立做出了这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其实很大程度上被所处的环境所影响。

社会心理学学什么?

一群人的感受,行为,想法是如何影响另一组人的感受,行为,想法的。
人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这门课的5个假设

假说1: 情境是非常有力量的

推论 1a:情境是不可见
情境非常重要,因为他是不可见的,我们意识不到这些情境。我们没有意识到某些事的影响,我们就无法对此有任何反应
推论 1b:情境会出乎意料的影响我们对别人的感受
同样一个哭脸,如果你看见他是在葬礼上,你会觉得他哭的更伤心。即便没有。
推论 1c:你曾经的经历也会影响你今天的体验和反应

假说2: 我们经常弄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做一些事情

当人们做的事情与我们想象的状态不一样或与我们做的不一样。我们对他人通常有4种选项。疯狂,卑鄙,愚蠢或有偏见。我们很少会说,这是另一种合理的做事方式。
我们不仅无法对别人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也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的经验有时被构建的不是那么准确(这也会产生一种叫共情缺口的现象,或者说知识的诅咒;就是当你遇到过一个类似的场景,你有已知的经验可以参考,你就无法体验到那些没有已知经验参考的人的感受,从而不能理解为啥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我们称之为知识的诅咒)

假说3: 我们通常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

我们生来具有这种快速作用无需思考的偏见。(比如你看见了一条蛇,你会本能的逃开,似乎不用过多的思考,这条蛇是不是真的有害。事实上,90%的蛇都是无害的)
我们通常不会发现我们判断里的偏见,因为他们是自动做出的

假说4: 我们通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无意识做出很好的判断。

这个似乎和前面的假说有矛盾。前面说的都是我们无意识做出的判断是有多么槽糕。
这个假说可以这么理解,开的快对赛车手来说是取胜的关键,但是同时开的快加剧了赛车手的生命危险。所以这种无意识的自动做出的判断是否是好事要取决于他和环境中其他因素相互作用。

假说5: 人有2个基本社会动机

  1. 人们想要被别人喜欢,有归属的需要(自尊是我们自己对于别人对我们看法的最佳猜测)
  2. 人们想要准确,一致,可信(人们希望自己在别人和自己眼中始终如一)
    有时候人们会为了一致性,结果却做出了一些异常行为
1654781031(1).png

LEC2 情境评价和朴素实在论

这课在一开始,用了囚徒困境的例子


1654781183(1).png

如果我们考虑的是如何选择让两个人加起来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无论对手选择什么,我都应该选择合作。
如果我们考虑的是如何选择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无论对手选择什么,我都应该选择背叛。

他用这个实验,是想根据测试人的选择来判断他们的性格是合作者和自私自利者。
这个实验是这么做的,因为宿管对朝夕相处的学生很了解,他们先让宿管去判断哪些人会在这个游戏里合作哪些人会背叛。
然后随机选了50%的人,去玩这个游戏,并给游戏取名为华尔街游戏;另外50%的人,获得的信息和游戏规则完全一致,只是游戏名字改成了社区游戏。
结果发现,社区游戏的玩家几乎都倾向合作,而华尔街游戏的人都倾向背叛。
他们最终的选择和宿管一开始的判断毫无任何关联。

我们通常认为人们的人格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但是这个实验证明了人们的行为大多取决于他们对自己处境的理解。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美国总统大选的。
社会心理学家史蒂夫·费恩完成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在这场辩论结束后,他请一些没有观看过现场直播的人来观看里根总统在辩论时的录像剪辑,其中一部分人观看的录像剪辑是未经处理的,他们可以看到、听到现场观众的反应,就像在看直播一样;而另一部分人观看的录像剪辑是经过消音处理的,他们听不到现场观众的反应。在这两种情况下,所有人听到的总统的辩词全都一样。

那些在观看录像剪辑时能够听到笑声的人们认为里根强于蒙代尔。然而,那些观看了没有笑声的录像剪辑的人的反应却截然相反,这些观众认为前副总统蒙代尔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认为里根风趣幽默,并不是因为里根在辩论中表现出了幽默风趣的一面,而是因为那一小群在现场的“陌生人”都认为里根幽默风趣。我们其实是被一些容易忽略的社会暗示所影响了。

第三个例子
当你在排队的时候,如果有个人来给你们发问卷,并且愿意支付报酬。一开始必然是尴尬的沉默,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说他愿意写,几乎所有人都会愿意这么做了。
这种效果被运用在马戏团,无论马戏团表演什么,他们会安插一些人在里面去给出欢呼声,那么就会获得全场的欢呼声。

其实第三个例子,和鼓掌定律很像。当一个人在讲话,你是否选择鼓掌,大概率是基于是否听到了有其他人鼓掌。只要有一个人鼓掌,掌声便响了起来。

大脑的自动错误修正机制

有些错误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会自动根据上下文去修正某些错误比如(12,B,14); (A,13, C); 如果字体比较Trkicy,我们会本能把13 当做B;
同时如果某些单词,只要首字母和尾字母和单词长度固定,里面字母随便换顺序,你依然可以读出它。比如上句话的tricky。

大脑会天生根据情境,去自动修复错误的能力。

滑坡效应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为了测试普通人在权威的指令下,有多大的力量因为道德或人性去拒绝权威的指令。
这项测试显示66%的人,最后都完全服从了权威,而在场的学生无一不对这个结果感到惊讶。
这是这个实验的一个点,也就是我们可能会在情境下真正做出的选择,和自己对自己预想的情况下的选择是相反的。也就是符合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假说。

情境是非常有力量的。
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

而这个实验之所以可以使那么多参与者都选择服从,其实和一个叫滑坡效应的概念有关。滑坡效应是指个体的不道德程度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剧的倾向, 即不道德行为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这里和假说5的人们渴望保持一致也发生了关系,因为你已经施加了250伏电压,那么为了保持一致,我觉得加到265V,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你觉得265V是个大问题,那么你现在已经加到250V了,这会违反人们对自己行为一致性的理解。

这种一致性造成的协调过程,会让我们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就会自己试图解释。我们会根据自己期望和信念准则来使之合理。

朴素实在论

我们无法相信别人在得到相同的输入之后却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经验,就像我说的那样,两台摄像机在记录同一事件时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不一样的话啊,说明有一台摄像机肯定坏掉了。心理学范畴,坏掉就代表这疯狂,刻薄,愚蠢,软弱。

总结

前2节课,开宗明义,首先告诉我们,人们在很多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和我们大脑实际觉得的原因并不相关。也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出于某种情境而做出了如下行为,我们会觉得这个行为是由我们主观控制的。但其实并不是。

之后把整门课的提纲,5个假说列了出来。简单概括为,1情境很强;2共情缺口;3无意识的决策是糟糕的;4无意识的决策是精确的;5人渴望归属,渴望一致。

在第二节课中,我们学习到
情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什么是朴素实在论。
我们可以通过3个例子,华尔街游戏,美国大选,排队问卷,知道我们做的决策并不是出自自己真实的意图。随后又在米尔格拉姆实验里知道我们有服从权威的倾向。还学习了心理学中的滑坡效应。
最后朴素实在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要接受两个人在接受同样的输入后,可能会有不一致的输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UCLA PSYCH 135 社会心理学 (lec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