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
“抗日援朝”,发生在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明朝时,称日本为“倭”,所以这场战争又叫“抗倭援朝”。
这场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打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打了整整七年,以中、朝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1- 起因
这场战争是由日本人丰臣秀吉发起的,原因很简单,日本从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起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
丰臣秀吉在乱世中崛起,并逐步统一了日本,然而在统一了日本后,丰臣秀吉的野心逐渐大了起来,他打算在亚洲建立由自己主导的大帝国,甚至做出了先攻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印度的大规划。
日军的战斗力、军事装备、战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丰臣秀吉嘴边,开始念叨这样一句话:“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但要占据中国,必须征服朝鲜。
万历二十年五月二十一日,15万名日军向着朝鲜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击破各路朝鲜军队,仅半月之后就打到了汉城,接着打到了平壤,把朝鲜国王赶到了鸭绿江边。
2- 明朝出兵
眼看朝鲜就要亡国,万历发话了:“宜速救援!”他做出的判断:日本的野心绝不仅于朝鲜,一旦吞并成功,增强实力养精蓄锐,必定变本加厉,到时更不好收拾。
万历二十年六月,第一次交手:
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3000余人,渡鸭绿江救援朝鲜,进攻平壤,可是由于不了解日军战法,火器遇雨失效,轻敌冒进,结果大败而回,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拖延时间,朝廷派沈惟敬去往义州,此人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日军也因为补给问题,选择休战谈判。
十月份,明军平定宁夏,由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统帅,调集全国四万精兵入朝,第一战围攻平壤,李如松战法得当,明军火器齐发,英勇善战,损失甚小,收复平壤、开城。
明军改变战争策略,焚烧日军龙山粮库,逼其撤出王京。
朝鲜军队陆战水战接连取得胜利:朝鲜水军,屡败日军水军,历经闲山岛大捷等战役,封锁海岸线,日军无法运送军粮,不堪再战,也为了保存已经占有的朝鲜四道战果,丰臣秀吉求和。
3- 新武器“水雷”显神威
万历二十五年一月,经过一年准备,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20万,入侵朝鲜。
明军再次入朝,第一批约三万人,明军的战略部署是,各军据守本部要塞,待后援四万大军一到,明军和朝鲜军即转入战略反攻,直捣釜山之敌。
万历二十六年二月,约五万援朝明军陆续到达,大破日军。
十一月,明军水军跟朝鲜水军合力,这天日军位列前列的三艘战舰,突然发出巨响,船只受创起火,两艘被重伤,一艘沉没。
在那片看似平静的海面下,一种可怕的武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名字,叫“水雷”。
明代水雷,是以木箱为外壳,中间放置火药,根据海水浮力,填充重量不等的重物,以固定其位置,并保持漂浮于海面之下,以便隐蔽及定位。
在“水雷”的打击下,绝望的日军舰船只得掉头。
明军对日舰发动了最后进攻,数百门舰炮猛烈轰鸣,无数日军不是被炮弹当场炸死,就是跳海当饲料。在刺鼻的硫磺和血腥味中,伴随着燃烧的烈焰,蓝色的露梁海一片赤红。
在明、朝联军的全力猛攻下,日方四百余艘战舰被击沉,一万余人阵亡,日军精锐第五军全军覆没。史称露梁海大捷。
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陈璘率军扫清朝鲜残敌。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明军班师回朝。
献俘祭庙,诏告天下,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这几句话说出了大明帝国的自信和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