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原隐泉——敦煌值得一访

亲爱的王同学:

今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沙原隐泉》,讲的是鸣沙山与月牙泉。正好三年前我们也一道同游敦煌,如此便可以借此文章再回顾一下我们当时游玩的情景。

犹记得,当时我们为了省钱,并没有买鞋套,爬山的路线也没有选择已搭建好的小路,而是同许多人一样的——自己开辟道路。上山是困难的,上沙山更难。余老先生如此十分生动的描述上沙山的艰难: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的可恨至极。但结伴同游的好处就是,总有人会告诉你,你可以的。在这里一定要夸一下你,你的体力在那时还是十分可以的,尽管前期我可能领先你一丢丢,但到后半程,你却一直保持在我前头。爬,是唯一的念头。一开始欣喜于大漠风光的心情早被劳累占据。但最终就像文中所述“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爬山的最大的成就乐趣就是,山顶的风光。我看到沙山前方依然是沙、是山,绵延无际,十分辽阔。内心也是十分震撼。“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信众、艺术家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注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己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fàn bài ,佛教徒以短偈形 式赞唱菩萨、佛的颂歌)”。然而,我的内心并没有感受到梵音,但却感受到一种超自然的自由的呼唤。我知道那是打破了我认知的界限的喜悦。只有来此处,才能更加理解什么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然后就拍下那张经典的画面:你跪在山顶上,用手轻轻推下沙子,而这些沙子如流水般快速下滑。传言说鸣沙山在刮风的时候会有一种嗡嗡的声音,由此给它命名为鸣沙。手鞠一捧沙,向上挥洒轻扬。余老先生就是站在鸣沙山顶,向下眺望看见了震撼心灵的月牙泉。然而,我们是一开始就知道的,我们是先逛了月牙泉,后爬的鸣沙山。可惜的是我们没有看到文中描述的月牙泉的模样: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狂以明丽。记忆中那个月牙泉,是冬季的月牙泉,无半点水源。但冬季的月牙泉,平添了几分肃穆,与旁边的古建筑相辉映,有几分穿越千年的质感,以致于到现在我依然似乎能听到那月牙泉浅浅的低吟。下山是最开心的事,尤其是鸣沙山。踩一脚,滑三脚。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滑。嗯,好像飞一般的感觉。下山速度真是太快了,尽管我们还想再滑一次,但依然没有再爬上去的精力。对了,没有买鞋套的后果就是,鞋子里都是沙子。晚上回到旅馆,使劲抖沙子的确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然而,月牙泉水位下降是事实,人工补水也是事实。也许,未来敦煌终有一天如楼兰那样被茫茫黄沙掩埋。如同我们刚刚走过的黄沙,风吹过,不曾留下你半分足迹。但曾经有那么个地方,无数仁人志士在那里耕耘未来的文明。

天空不曾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祝好!                                           

友:一井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沙原隐泉——敦煌值得一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