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列表:为什么散列表和链表经常会一起使用?

文章来源于极客时间前google工程师−王争专栏。

链表那一节,我们用链表来实现LRU缓存淘汰算法,但是链表实现的LRU时间复杂度是O(n),可以通过散列表将时间复杂度降低为O(1)

跳表那一节,Redis的有序集合是使用跳表来实现的,跳表可以看成一种改进版的链表。Redis有序集合不仅使用了跳表,还用到了散列表。

java中LinkedHashMap这样一个常用的容器,也用到了散列表和链表两种数据结构。

问题:为什么散列表和链表会经常放到一块使用?如何组合使用?

LRU缓存淘汰算法

如何借助散列表,将LRU的时间复杂度降为O(1)。

链表实现如下:

思路:维护一个有序单链表,越靠近链表尾部的结点是越早之前访问的。当有一个新的数据被访问时,我们从链表头开始顺序遍历链表。

  • 如果此数据之前已经被缓存在链表中了,我们遍历得到这个数据对应的结点,并将其从原来的位置删除,然后在插入到链表的头部。
  • 如果此数据没有在缓存链表中,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如果此时缓存未满,则将此结点直接插入到链表的头部
    • 如果此时缓存已满,则链表尾结点删除,将新的数据结点插入链表头部。

因为不管缓存有没有满,我们都需要遍历一遍链表,所以这种基于链表的实现思路,缓存访问的时间复杂度为O(n)。

总结:一个缓存(cache)系统主要包含如下操作:

  • 往缓存中添加一个数据
  • 从缓存中删除一个数据
  • 在缓存中查找一个数据

这三个操作都要涉及“查找”操作,单纯使用链表法,时间复杂度只能是O(n),如果将散列表和链表两种数据结构组合使用,可以将这三个操作时间复杂度都降低为O(1)。如下图所示:
散列表:为什么散列表和链表经常会一起使用?_第1张图片

因为我们的散列表是通过链表法解决散列冲突的,所以每个结点会在两条链中。一个链是双向链表,另一个是散列表中的拉链。前驱和后继指针是为了将结点串在双向链表中,hnext指针是为了将结点串在散列表的拉链中。

如上,这种组合存储结构,对于前面的缓存的三个操作,都做到了时间复杂度为O(1)。

Redis有序集合

在有序集合中,每个成员对象有两个重要属性,key(键值)和score(分值)。我们不仅会通过score来查找数据,还会通过key来查找数据。

比如用户积分排行榜有这样一个功能: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的ID来查找积分信息,也可以通过积分区间来查找用户ID或者姓名信息。这里包含ID、姓名和积分的用户信息,就是成员对象,用户ID就是key,积分就是score。

细化一下Redis有序集合的操作:

  • 添加一个成员对象
  • 按照键值来删除一个成员对象
  • 按照键值来查找一个成员对象
  • 按照分值区间查找数据,比如查找积分在[100,356]之间的成员对象
  • 按照分值从小到大排序成员变量

如果仅仅按照分值将成员对象组织成跳表结构,按照键值来删除、查询成员对象就会很慢,解决方法与LRU缓存淘汰算法的解决方法类似。我们可以再按照键值构建一个散列表,这样按照key来删除、查找一个成员对象的时间复杂度就变成了O(1)。同时,借助跳表结构,其他操作也非常高效。

Redis有序集合的操作还有另外一类,查找成员对象的排名或者根据排名区间查找成员对象。

Java LinkedHashMap

HashMap底层是通过散列表这种数据结构实现的。而LinkdedHashMap前面多了一个Linked,是不是说,LinkedHashMap是一个通过链表法解决散列冲突的散列表呢?

Linked并不仅仅代表它是通过链表法解决散列冲突的。

如下代码会以什么样的顺序打印3,1,5,2这几个key呢?原因是什么?

HashMap m = new LinkedHashMap<>();
m.put(3, 11);
m.put(1, 12);
m.put(5, 23);
m.put(2, 22);

for (Map.Entry e : m.entrySet()) {
  System.out.println(e.getKey());
}

打印的顺序就是3,1,5,2。散列表中数据是经过散列函数打乱之后无规律存储的,这里是如何实现按照数据的插入顺序来遍历打印的呢?

LinkedHashMap也是通过散列表和链表组合在一起实现的。实际上,它不仅支持按照插入顺序遍历数据,还支持按照访问顺序来遍历数据。

// 10 是初始大小,0.75 是装载因子,true 是表示按照访问时间排序
HashMap m = new LinkedHashMap<>(10, 0.75f, true);
m.put(3, 11);
m.put(1, 12);
m.put(5, 23);
m.put(2, 22);

m.put(3, 26);
m.get(5);

for (Map.Entry e : m.entrySet()) {
  System.out.println(e.getKey());
}

这段代码打印的结果是1,2,3,5。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每次调用put()函数,往LinkedHashMap中添加数据的时候,都会将数据添加到链表的尾部,所以前4个操作之后,链表中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散列表:为什么散列表和链表经常会一起使用?_第2张图片

我们再次将键值为3的数据放入到LinkedHashMap的时候,会先查找这个键值是否已经有了,然后再将已经存在的(3,11)删除,将新的(3,26)放到链表的尾部。所以,链表中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散列表:为什么散列表和链表经常会一起使用?_第3张图片

当代码访问到key为5的数据的时候,我们将被访问到的数据移动到链表的尾部。所以m.get(5)之后,链表中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散列表:为什么散列表和链表经常会一起使用?_第4张图片

最后打印出来的是1,2,3,5。按照访问时间排序的LinkedHashMap本身就是一个支持LRU缓存淘汰策略的缓存系统!实际上,它们两个的实现原理也是一模一样的。

实际上,LinkedHashMap是通过双向链表和散列表这两种数据结构组合实现的。LinkedHashMap中的“Linked”实际上指的是双向链表,并非指用链表法解决散列冲突。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散列表,链表,数据结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