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法治的细节——做我们觉得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终于读完罗翔老师的书了!初知他是好朋友津津乐道讲他在B站上讲述“张三”的故事,她后来还特意报了法考。后来是脱口秀反跨年上他的演讲,这让我对他产生兴趣,翻了很多报道,接下来就是看了“十三邀”“我的青铜时代”采访他。

他身上透露着真实的气质,他的幽默让印象中枯燥的法律生动活泼了起来,他深刻富含哲理的话不断敲打着我内心,我相信他是真的想推动法律与法治的传播,让大众对人类为什么有法律,我们为什么需要法治有清楚的认识,普法像是上天给他的使命。

这本书借助丰富真实的案例,讲述了罗翔老师对于法律与道德,法理与正义的思辨,性刑法的讨论与立场,以及经典中一些自我解读,最后记录他参加节目上的摘要。印象最深刻的是颠覆了我原来法律无非处理对与错、善与恶的观念,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善与善的抉择,判断依据不能单用道德的标准,而是程序上的规范…当然还有自我的剖析,知道与做到的距离,承认自己的无知…

内容简介

【读书笔记】法治的细节——做我们觉得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_第1张图片

摘抄语录

  1. 法治只是治理社会的次优选择或者说最不坏的选择。
  2. 亚里士多德在《论智者的谬误》中为“智者”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智者的技艺貌似智慧其实不是智慧,所谓智者就是靠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
  3. 承认自己的无知,接受理性的有限,在各种悖论中寻找似非而是的真理。
  4. 没有以惩罚为后盾的法律规则,社会将变得混乱不堪,乌托邦的结局很可能是人间炼狱。
  5. 法律是对道德的最低要求,道德是通过对人的内心约束来维护秩序,但它的力量是有限的。
  6. 法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秩序,而要维护秩序必须以惩罚为后盾。只有秩序才能让人类的行为具有相对的确定性。
  7. 贵族政体关注善,荣誉政体注重荣誉,寡头政体关注金钱,民主政体关注平等,而僭主政体则强调对自己的保护。
  8. 据说爱因斯坦称,这个世界没有黑暗,黑暗是光明的缺乏;这个世界没有寒冷,寒冷是热量的消失;这个世界没有仇恨,仇恨是爱的匮乏。人类一切的坏都不过是对好的一种偏离、偏离、偏离,再偏离,它并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
  9. 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说:“不被限制的权力倾向于腐化那些拥有它之人的灵魂。”
  10. 法律不是一种工具,它具有独立的价值,它要让一切权力在规则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民众的自由。
  11. 古希腊诗人阿尔齐罗克斯写过这样一句诗:狐狸观天下事,刺猬以一事观天下。
  12. 怀疑的目的是修正,而不是彻底的破坏,从而陷入虚无。我们认识的真理是有限的,但并不代表真理是相对的。
  13. 紧急避险指的是在紧急状态下,为了保全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损害一个较小的利益来保全一个更大的利益。
  14. 挽救生命通常是一种责任,但是牺牲生命也可能是最朴素和最高贵的责任。
  15. 英国剧作家切斯特顿说:一个开放的社会和一张开着的嘴巴一样,它在合上的时候咬住某种扎扎实实的东西。如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那么食人也只是一种口味问题。
  16. 法治的要义:良法而治;普遍遵守;
  17. 康德所说**“道德本来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幸福”。**
  18. 苏格拉底在接受死刑判决前的自我辩解中说:我的朋友,如果你认为一个宝贵的生命应该花费时间掂量他的生死前景,你就搞错了。无论做什么,他仅有一事需考虑,即做的是对还是错,像个好人还是坏人。
  19. 为什么法律判断要优于道德判断呢?原因有两点:第一,我们必须承认人们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晓;第二,复杂的社会并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有时善与善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20. 义务冲突就是指:行为人同时负有几种义务而不能兼顾时,如果因为履行较高或同等义务,而被迫不履行其他义务的行为,违法性不成立。
  21. 死亡分三档,第一是脑死亡,还可能存在心跳。第二是临床死亡,就是生物体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三档是生物学的死亡,心脏停博24小时之后,他的细胞就全部死亡了。
  22. 贝卡利亚提出五点废除死刑的理由。第一,国家没有权力适用死刑,按照社会契约论,国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源于民众所放弃的权利。第二,死刑没有效果,最容易触动人感觉的不是强烈但暂时的运动,而是反复且长久的印象。第三,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人的怜悯,导致死刑的威吓大打折扣。第四,死刑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残忍,甚至以暴易暴,最终导致暴行的恶性循环。第五,死刑一旦误判,后果是无法挽回的。
  23. 仁慈的本质是宽恕,但宽恕的本质包括认罪和接受宽恕者本应受到惩罚。P46,老实说没看懂,望高人指教=.=
  24. “出生”本身是不是一种伤害?第一个角度就是法律中对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态度。还有一种角度,从行为正义和结果正义来分析。
  25. 埃比克泰德**“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26. 精神病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第二类是间歇性精神病人;第三类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如果在行为视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7. 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推导出百分之百绝对合理的结论,很多事后法律的推理只是一种经验上的相对合理。
  28. 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29. 马丁路德金说:手段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正义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
  30. 法律分为公法与私法。民法属于私法,它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关系,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是优势证据标准。刑法是公法,它调整的是国家和被告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国家权力要加以严格的限制,避免权力的滥用。
  31.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杰克逊曾说过:“程序的公平性和稳定性是自由不可或缺的要素,只要程序适用公平、不偏不倚,严厉的实体法也可以忍受。”
  32. 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力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33. 英国刑法学家詹姆斯·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一书的话:“在任何情况下,立法都要适应一国当时的道德水准。如果社会没有还不含糊地普遍谴责某事,那么你不可能对它进行惩罚,不然必会‘引起严重的虚伪和公愤’”。
  34. 证明责任一般可分为提出责任与说服责任。前者指刑事诉讼地当事人提出证据使自己地主张成为争论点地责任,后者则指主张一方提出证据说服审判者自己地主张为真地责任。关于证明责任分配地原则和标准在世界范围都存在争议:第一种是犯罪构成标准。第二种是无罪推定原则。
  35. 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会说:最好地社会政策才是最好地刑事政策。
  36. 法律地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各种偏见中寻找一种平衡之道,在各种对立地利益中寻找出一种合乎中道地恰如其分。
  37.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说:“法律地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
  38. 康德,始终对两件事情保持敬畏,一是头顶璀璨的星空,二是心中神圣地道德法则。
  39. 阿克顿勋爵告诫我们:自由并不意味着从道德中获得解脱。否则人类在追求自由地时候反而会受到更大地奴役,这种自由之路沾满血污。
  40. 人的尊严应该成为艺术自由地内在追求。
  41. 罗素称自己活着有三个动力:一个是对爱情地渴望,二是对知识地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不可抑制地同情心。
  42. 远藤周作在《沉默》一书中有一句话很扎心:“罪,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如盗窃、说谎。所谓罪,是指一个人通过另一个人的人生,却忘了留在那里的雪泥鸿爪。”
  43. 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对你心灵的追问,都在帮助你反思自我、走出偏见,引发你思考那些自以为是的观念是否真的无懈可击。
  44. 如果你被强烈的使命感所驱使,甚至为了使命不惜把他人作为工具,我推荐你看戈尔丁的著作《教堂尖塔》,让你反思:自我强加的使命是否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45. 当我们越多地理解世界,我们也就越多地理解自己。
  46.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提醒:“当善良成了白痴,仁爱变得无用,狂暴显示为力量,怯懦装扮为理性,美注定要被践踏和毁灭,恶却愈加肆无忌惮、扰乱一切。”
  47.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站在人类总体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安身立命的伟大观念。只有这种伟大的观念可以赋予我们最为人的尊严,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有意义、有目的、有安全感,能够让我们超越暂时的琐碎和有限,能够让我们在一种更高级的意义上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帮我们抵御人生的艰难困苦以及命运的当头棒喝。无论是疾病的流行,还是外族的入侵,人的肉体也许很容易毁灭,但是这种伟大的观念却万世长存。
  48. 穆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消极方面给予公民自由清晰的描述:“若社会以强迫和控制的方式干预个人事物,无论是采用法律惩罚的有形暴力还是利用公众舆论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遵守这条原则。该原则就是,人若要干涉群体中任何个体的行动自由,无论干涉出自个人还是出自集体,其唯一正当的目的乃是保障自我不受伤害……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一部分才必须要对社会负责。在仅仅关涉他自己的那一部分,他的独立性照理来说是绝对的。对于他自己,对于其身体和心灵,个人就是最高主权者。”
  49. 黑格尔,人类从历史中唯一得到的教训就是从来不接受教训。
  50.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51. 想象中的人类越可爱,越是觉得身边之人乏味恶心。无需付出代价的爱不是为了欺骗自己,就是为了欺骗他人。
  52. 人道教的博爱是一种完全不容于自由的价值,可能酿成巨大的恶果:那些对人类怀着无私的爱,却对具体的人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他们会用自己对全人类的大爱,变成对具体人采取一切暴力行为的理由。
  53. 斯蒂芬认为法律本身有其超验的根源,因此立法者的意志并非最高意志,在其上还有道德和宗教的源头。
  54. 仁慈只有当其生长于正义岩石的缝隙中,才能开花。若将其移至人道主义的泥沼,它将变成食人草,而其可怕之处更甚,因为他依然顶着可爱绿植之名。
  55. 苏格拉底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56. 当一个人接受了偏见,就会选择性地继续强化偏见,并把这种偏见传递给身边的人。
  57. 一个人想要永远拥有美的、好的东西,必定会要追求永恒,而生育正是人类通往永恒的途径。
  58. 理智需要情感的节制,我们的情感也需要理智的限缩。
  59. 从具体人中发现抽象的美,从抽象的美中更好地爱具体地人。
  60.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在具体地个体上,觉察到看不见地美好和责任,所以一定要把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幸福放在具体的人身上。
  61. 罗丹雕塑作品“青铜时代”,它的意思是人类觉醒、摆脱蒙昧。也可以解释成一个人最初认清自我,也认定未来道路的那个重大的人生时刻。
  62. 爱比克泰德“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保持乐观;对于可控的事情,我们保持谨慎”。
  63. 热爱,不等于称职。把热爱转化为持续的行动,才是称职的开始。
  64.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65. 人这一生,总要为某种超越人生的东西而活着。这些东西也许是我们看不见的,但是看见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才需要相信。
  66. 永恒由每个今天所构成,每个今天都可以触摸永恒。
  67. 学习是一种回忆,就是说这些知识,本身已经在你的心目中了。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地认同;对于你不懂的东西,你不可能真正地认同。
  68. 市场的发展是无限的,法律制度只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些需要,就法律不可能超前,法律只可能滞后。你不可能计划出一切的东西,你只能去尊重这种自发自生的秩序。
  69.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乃在大师,或许是伟大的观念。
  70. 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就是人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于是承认你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理性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你整个人就是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
  71. 人要接受事与愿违啊,我们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72. 人其实不需要被教导,人只需要被提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程序人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