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洋节无关的洋节热

近年来,有关“传统节日遇冷,洋节受热捧”的事件引起了不小争议。许多人认为洋节热是西方文化“入侵”的表现,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最后又导致了新一轮洋节热潮的出现。

其实,我们争论了这么久的洋节,可能和洋文化没有太多关系。的确,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和意见领袖对洋节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我国洋节热的根源。洋节热的关键在于接受洋节的人们。人们接受洋节,往往出于两种原因:一是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娱乐机会,二是借西方文化标志来表现个性。

节日的意义,在于是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得到放松的机会。我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成为传统,就是因为它们适应了在农业时代使农人们得到休息的要求。事实上,传入中国并流行的洋节,往往已原来的形式相差悬殊,它们逐渐失去了本身的文化内涵,而以娱乐、消费等现代因素为主。所以,在工业化信息化的今天,这些农业节日在娱乐能力上,无法匹敌依托工业信息力量的现代化的“洋节”并不奇怪。也就是说,所谓的“洋节热”,从来都不是西方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而是现代消费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洋节的受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年轻人——的心态也助推了洋节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叛逆精神、个性意识也在增长。曾有一份关于品牌状况的预测这样说道:“在未来,市场不会被几家大品牌瓜分,相反,会出现不计其数的小品牌。因为那时的人们强调个性,他们往往会认为都用同一个品牌是没有个性的,而那些小品牌作为小众的文化标志更能满足他们体现个性的需求。”这也可以应用于节日的选择。长久以来,我国文化部门极力宣传传统文化,在全国各地举行千篇一律、年年相同的庆祝活动,这使得传统文化成为了一种“大众”与“没有个性”的标志。这增加了年轻人对圣诞节的好感。许多人大张旗鼓地过洋节,往往并不是因为真的喜欢或理解西方文化,而只是为了在反传统中张扬个性。

对于个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文化生活的权利,这是我们在谈论洋节问题时须遵守的底线。但对于政府来说,则有义务想办法对这种情况进行引导、规范。虽然洋节的流行并不是西方价值观的流行,但是传统文化缺失也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加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但这都只是浅层。

就像前文所探讨的,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吸引力,根本原因是它们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发展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应用灵活接地气的方式宣传传统文化,表现我们不曾发现的传统文化之美,才是治本之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洋节无关的洋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