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问道大学》第六讲--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这四个字有些费解。

何为物?“一切客观物质(物体),一切客观现象(事物),一切客观规律(物理),一切主观事物(物欲)”皆为物。

也就是说,有形有相的客观世界和无形无相的主观世界都是物。

何为格物?第一种格物,就是对事物做一个分类和区分,比如把物质世界分成金木水火土。

第二种格物就是要找到“物”后面的规律、原理。这里的“格”就是推究、探究、穷究物理(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对世间万物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朱熹夫子对 “格物”的解释。朱熹的格物就是穷尽世间的道理,凡事都要刨根问底,是外求的。

阳明先生的格物理论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的,当我们的意识念头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是没有任何分别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静静。也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虽然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但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就有善恶之分。也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同时我们的心还有一个功能,觉知、觉照的功能,它会观察我们的念头是善还是恶。也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要把好的东西发挥出来,把不好的 东西去除掉。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当我们能够格除“财色名食睡”,格杀掉我们的“贪嗔痴慢疑”,升起我们的明德之心,就是致良知。

阳明先生的格物是内求的。

心是一切的根源,心外无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修我们的这颗心,做“境随心转”的觉者,而不是“心随境转”的迷者,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达到“内圣”,在内圣的基础之上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达到“外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07《问道大学》第六讲--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