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林语堂:“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

苏父

要说苏轼,不得不提一下他的老爹 -- 苏洵。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 《三字经》

讲的便是苏洵,早年的苏洵游历四方,二十七岁幡然醒悟发奋读书,十多年后名扬京师,成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为什么幡然醒悟?

轶事:苏涣(苏轼的二大爷)问苏洵,“老三啊,你游历了这么多山川大河,能不能写出来,画下来,让我也欣赏一下啊?”。
这一下可难住了苏老三(我哪会这个啊。。。),接着苏涣说“我啊,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苏氏族谱已失,你既然这么喜欢游历,何不找些老人聊聊,看看人家的族谱,把我们的族谱也修出来。”,老三觉得很有意思就答应了下来。

苏洵一直查到了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欲罢不能,立下Flag,发奋读书才能讲心中所思,形诸文字。
后记 :苏洵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 [苏氏谱例]

所以,苏轼在出生的时候就有一个爱读书的爹,且他爹很懂的如何教育儿子读书。

出道即巅峰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弟弟苏辙也中了)。这时的苏轼20岁(虚岁)。
当年的主考官是 欧阳修 ,backup为 梅尧臣,苏轼当年考了个老二,有两个故事版本:

一、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皆不知此句出处,便将他从第一降至第二,放榜后,苏轼去拜见恩师(欧阳修),恩师问他此句出处,苏轼说引自《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阳修回去查完还是没找到,苏轼说,“想当然”,直接把欧阳修惊呆了。(这也是我们初高中写作文的惯用手法。。。)

二、

最先读到文章的是梅尧臣,感觉不错,就呈与欧阳修看,欧阳修一口气看完直呼惊为天人,堪称古文大家。但转念一想,谁能写出这么牛*的文章,该不会是他的门生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吧,为了避嫌,评为老二。(注:宋代考试,为了防止作弊,考生答卷完成之后,需要先由相关负责人员登记在册,并重新抄写一遍,再呈交考试官评阅。)

欧对梅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 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要知道 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是当年的文坛巨擘啊, 有这两位的推崇,苏轼在京城直接名声大噪。

王安石新法

正当苏轼兄弟正准备撸起袖子在京都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母亲病故,兄弟二人随父亲回乡奔丧。

1060年,重返汴京(河南开封),
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签书[凤翔府](陕西宝鸡)判官,四年后还朝,
1066年,父亲病逝,兄弟二人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后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新法简介:

【青苗法】
安石初入官场的时候是一个小县令,在他的治下,衙门会把谷子贷给农民,农民收获粮食之后再把谷子还给官方。通过一借一还,官府中存粮以旧换新,也让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王安石把治理县城的经验,总结整理成“青苗法”。

一开始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玩意儿有利息啊,如果赶上个灾年,利滚利就成了高利贷。而且上面政策是一回事儿,中间贪官污吏再谋点儿私利,农民的活路就被堵死了。一开始农民还是自愿借贷,后来地方官员为了冲业绩,强行逼迫农民贷款。

【保甲法】
北宋时期,重文抑武的现象十分严重。朝廷常常招募不到士兵,只好让犯人进入军队。王安石的建议把大批农民抽调入伍。一方面,这些农民要面对和原有士兵的磨合,另一方农民的根本待遇没有任何提高。有些地方,抽调入伍的农民反而感觉生活水准下降了。这些入伍的农民既要练兵又要种地,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了。士兵的数量增加了,战斗力没有什么增长,遇到实战还是吃亏。

苏轼肯定是反对新法的,所以上书陈述新法弊病。王安石震怒,于是找人在神宗面前说苏轼的坏话。

出京后的履历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苏轼请求出京任职。

1071年,苏轼被授为杭州[通判],
1074年,调任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1077年,调任徐州知州,
1079年,调任湖州知州。

为了防止官员在一地任职过久,产生腐败或专权行为,宋朝规定地方官员三年一换届,任满后需回京述职,然后再安排其它的差遣。

乌台诗案

别人述职都很官方的写述职报告,但苏轼毕竟是个诗人,总爱写一些感想。例“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死有余辜。然后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
最后苏轼被御史台(乌台)的吏卒抓起来了。 -- 乌台诗案。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当朝与苏轼政见相同的元老都上书营救(包括欧阳修),苏轼的弟弟愿用一身官服换老哥一条性命。最出乎意料的竟然是王安石也出手相救“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后苏轼得以从轻发落,变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无实权)。

这时的苏轼心灰意冷,写了几幅佳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家二十几口人整天吃不饱穿不暖的,所以苏轼又去城东开了一块儿坡地,种田养生。 -- 自号东坡居士。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中途丧子且路费已尽,苏轼请求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时,神宗驾崩。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苏轼经过上次的乌台诗案后,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在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团伙”(新党),认为两党不过是一丘之貉,又进行了抨击。然后又请求外调。

又自请出京

1089年,苏轼二任杭州,因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所以苏轼当时请求拨款还是挺方便的,在杭州做了许多实事儿,比如修水利(钱塘江、西湖)。现在还有很多人说苏轼是杭州人。

1092年,任扬州(江苏)知州,
1093年,任定州(河北)知州,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又重新执政。从此,东坡居士又走上了被贬路。

1094年,贬为宁远(湖南)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1097年,贬至儋州。(这时的苏轼已经是62岁高龄了),
宋徽宗即位后,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北归途中,苏轼在常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起初苏辙送别苏轼,苏轼回复苏辙的诗句,没想到映射了苏轼的一生。

赏词

结合苏轼一生的履历,再回头看他的词,忽然就豁达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背景:
王弗的父亲王方是当地名士,苏轼乃王方的学生,王方受邀岩山寺为池子取名,结果王弗和苏轼起得名字一样,都叫“唤鱼池”,两人的姻缘就此开始。
王弗16岁嫁给苏轼,27岁香消玉损。
苏轼于1075年写下此词,悼念亡妻,成千古绝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定风波》
背景:苏轼刚刚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