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快速变化中的永恒

――摘自吴军老师的《格局》

在我们都认可未来世界会快速变化这个特点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反问一下自己,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不变的道理,或者变化很慢的东西。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说自己就属于那种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人。

贝佐斯的观点和伊藤的观点是否矛盾呢?并不。伊藤讲述的是未来的事实,而贝佐斯说的是应对变化的一种做法——让变化的技术和市场围绕不变的商业服务。其实在贝佐斯之前,IBM一直这么做。在很多人看来,IBM是一个不断转型的企业,从最早的办公设备到后来的计算机,再到软件和服务,都是改变。但是IBM商业模式的核心没有改变,那就是一切围绕服务展开,更具体地讲,是针对企业级客户的服务。IBM早期的制表机产业早就不存在了,大型计算机也几乎看不到了,甚至它的存储、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业务也分别卖给力日立和联想。但是这家公司并没有因此消失,它只是在不断地变换服务的内容。只要全世界的服务业还在,IBM就有生意。事实上在2002年,IBM收购了普华永道(PWC)的咨询服务业。作为一家计算机技术公司,IBM为什么要收购单纯靠人力服务的公司呢?因为在IBM看来,即使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服务才是他的目的。既然普华永道高端的服务产业利润高,为何不收购呢?

当今美国《财富》500强的企业平均年龄才40岁左右,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里曾经辉煌一时的公司鲜有常青树。IBM可以算是一个例外,其中的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每个人都想做到这一点,遗憾的是,很多人看不到那些不变的东西。并非因为那些人得到的信息太少,而是他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没有深入思考,以至忘记了应有的常识。事实上,某些所谓的专业人士的判断力还不如具备常识的大妈。

2017年,微信上曾疯传这样一段话。

记者:马云推出无人超市了,您怎么看?

大妈:超时都没人啦,那还不关门吗?

记者:大妈,无人超市不是没有人的意思,而是说,超市里没有售货员、收银员等员工了。

大妈:那应该叫无员工超市啊!唉,就你们这语文水平还当记者呢!

记者:是,是,大妈说得对,应该叫无员工超市。大妈,那您对这种新型的超市有什么看法呢?

大妈:超市不需要养员工了,那东西是不是更便宜啦?

记者:这个……我们暂时还没了解到。

大妈:瞧瞧你们这些记者,怎么当的?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你们不去了解,整天只会关心马云又弄啥玩意了。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是有没有假货,东西是不是更便宜啦。超市里有没有员工关我啥事?

记者:您不觉得无人超市的推出将会改变我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吗?

大妈:改变啥啦?买东西不花钱啦?刷支付宝也是花钱啊!

记者:大妈,看来您还是不能理解时代的发展潮流。

大妈:呦,弄个没有员工的超市就是时代潮流啦?每天都弄些专门裁剪底层员工的玩意儿算啥本事?有本事弄个没有老板的超市啊!

记者:大妈,您对马云是不是有意见啊?

大妈:我不是对马云又意见,是对你这种无聊的记者有意见,问问题从来都问不到点上。马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改变,而是可以带来幸福的改变。现在很多改变不仅没有增添我们的幸福,还增添了许多烦恼。这才是你们记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记者:……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阿里巴巴推出了无人超市,一时成为新闻。不少记者得知这条新闻之后很兴奋,甚至叫板亚马逊——外国人没想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率先做到了。那个所谓的“超市”。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记者过度解读了这件事情。那个所谓的“超市”,不过是大一点儿的自动贩卖机而已。里面所用的技术,其实就是在商品的包装上放上一片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小芯片,使商品能够被自动扫描识别。这和我们在酒店里用没有磁条的房卡开门是一个道理,并非什么了不得的新技术。事实上,马云自己都没有太把这个无人超市当回事,因为他没有再任何场合解读它。

而“吃瓜群众”(包括那些对技术和商业似懂非懂的记者)永远不会嫌事大,喜欢把各种新鲜事做夸大解读。谁能想到一个使用常识做判断的大妈指出了记者思维的误区,可谓一语中的。

对话中的这位大妈讲的第一个观点道出了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购物时的放心(没有假货)以及便宜的价格,至于通过什么方式购买东西并不重要。网购能够兴起,是因为他价格低、省时间,并非因为他很好玩。有人说网购改变了人们购物的习惯,以至很多人懒得逛商场了,这点不假。但是习惯能从逛商场变成“逛网”,就能变回去。我们时不时地会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故事,一群人会为了一盒免费的鸡蛋排队半个小时,这就是“逛网”的行为变成了线下排队,因为排队得来的东西不要钱。

对话中的大妈问“没有了售货员,价格是否可以便宜”,恰恰道出了未来无售货员商场能否成功的关键。至于技术本身,如果它不能帮助实现这个目标,再好也是“鸡肋”。从商家的角度看,商场有没有售货员不重要,能带来更多的利润才重要,否则不如保留售货员。

事实上,亚马逊考虑过无人超市的可行性,它做决策的依据就是利润是否能提升,而不是使用了多少技术。我的一位谷歌同事后来成为亚马逊物流的负责人之一,他向我介绍了亚马逊对商业变迁的思考。在亚马逊看来,从柜台销售到超市销售,被盗取的商品在增加,但是由于超市这种模式比柜台销售提升了效率,使得商家拿出一部分利润抵消被盗商品后依然能够盈利,因此超市取代了传统的百货柜台。到了电商时代,从商品的损耗数量来看,大量的退货其实远比超市中被盗取的商品多,但是省去的房租让电商在扣除退货的成本后依然有利可图,因此电商得到了蓬勃发展。是否要用无售货员超市取代现有的超市,完全要看成本。这里面的成本,不仅要考虑被盗毁坏商品的成本,还要考虑在无人监管下去处理法律纠纷的成本、退货的成本,以及各种原先想不到的成本。如果没有了售货员,顾客偷盗商品的比例一定会增加;如果无售货员超市中都是便宜的商品,肯定赚不到钱;如果放上一些昂贵的商品,偷盗行为会更普遍。在美国,很多人在超市盗窃并不完全是因为无钱支付商品,而是觉得刺激、好玩甚至是无意识的。超市中顺手牵羊的偷盗者,从好莱坞明星到《财富》500强公司的高管都有,前者可能顺了个几十美元的化妆品,后者可能随手拿了一个一两美元的打火机。这些问题不是在商品包装上装一个RFID的芯片,或者在天花板上安一个摄像头就能解决的。另外,有一些人会刻意毁坏超市里面的货物,这也是一种成本。事实上,在中国的一些无售货员超市开张后,里面挤满的不是购物的人,而是一群在家里舍不得开空调的大爷大妈,这恐怕是开超市的人事先没有想到的成本。

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虽然没有完全无售货员的大型超市,但是有很多超市有顾客自己在计价交款台扫描商品、结算价格,店员只是在一旁监督。这种做法确实少了一些人手,省了一些成本。从商业要谋利、要赚钱的本质来讲,在现阶段,这种做法比完全无店员更有效。是否利用了新技术不是核心,利用新技术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才是关键,因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才是核心,才是不变的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快速变化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