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亲为人豁达,八面玲珑擅长交际,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日子。为人处世喜欢耍小聪明,走捷径,没有男子汉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自个怎么爽怎么来的一个人。仿佛母亲的离世,给了他彻底放飞自我的借口,更变本加厉的放诞不羁。如今快六十的年纪依然如此,在我眼里就像是一个在花花世界浪荡的巨婴。
之于父亲,我百感交集。以前是爱和敬,后来是怜和恨,再后来是习以为常。现在关乎他的任何事情,已激起不了任何心灵上的浪花,或喜悦、或悲伤,心如止水。关于父亲,我的记忆中存储了太多与我三观不合的“不良”事迹。曾经的我,试图着一笔将其抹去,也尝试着沟通去化解,结果是总会发生新的“不良”事迹,时不时丢你一份“物质”加“情感”上双重伤害的炸弹。现在的我,在父子关系上,能坦然也许是漠然的接受现实。我所能做的,就是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点责任和义务。这个世界上,你要想改变一个人确实挺难的,包括改变自己何尝又不是呢。
母亲是一个朴素平凡的农家妇女。从未上过一天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嫁给我父亲后,辛苦劳作,勤俭持家。无论在地里的农活,还是家里的家务,都料理的井井有条。母亲还有一门独门绝学,烧的一手好菜,村里街坊红白喜事都来请她当大厨。2005年母亲的突然离世,给了这个家沉重的打击。也让我逐渐清醒认识到,原来这么多年,支撑这个家核心的主心骨,是这个女人。这么些年,母亲的离去也成了我内心深处的一道伤疤。每每想起,都一阵阵的痛,都一次次的自责。自责若不是供自己上大学,她也不会在外奔波,也就不会在长时间劳累和没休息好情况下,突发心肌梗塞了。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打小我就很独立,从未想到去依靠他人,也轻易不去求人。因为家庭贫穷,记忆里好些次,父亲怕丢面子,让我去给老师说好话学费延迟点交,或让我去找亲戚借美其名曰说是我爸爸说来借的。我们这一代人,父母们都忙于生计,普遍性的从小到大对我们没有过心理上的沟通和关注。
从父亲那里,我继承了他的豁达,洒脱、随性、不计较得失,追求自由自在。
从母亲那里,我继承了她的勤劳节俭,责任,踏实谨慎、有原则。
从父亲母亲那里继承的性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彼此对立,以致于会频繁性的激烈斗争。
2、自我诊断
因为贫穷,无人可依靠,导致缺乏安全感,性格趋于保守稳健,喜欢一板一眼、阶梯性的成长轨迹,不喜欢失控的感觉。相比豪赌、爱拼才会赢,我更喜欢有备无患,三思而行。
因为贫穷和强自尊心,在任何事情上容易敏感,总是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也容易滋生自信心不足,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后来我知道这是一种固守型性格。
因为原则性和责任感,容易心理包袱过重,再加上不轻易对外表达和硬撑的性格,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容易抑郁。特别是当母亲离世,父亲无为玩世的情况下,更加重滋生我心理上的包袱。当我大学毕业后,还助学贷款,借亲戚朋友的钱,老家要盖新房子,弟弟以后娶媳妇,照顾父亲,所有这些当时我都认为自己要扛起来。事实上,这么些年过去了,我也一件一件的都做了。但是无形当中,这种
心里包袱重成为了我性格中的一部分。
所有这些因素的杂糅,构成了一个充满矛盾体的我。这个矛盾体,一直拥有内外两种性格特征。
对外本性里随性、洒脱,真性情、追求自由自在,对内深层次里是诸如责任心驱使包袱过重、缺乏安全感,自卑感的情绪因子。对内对外这对天敌,经常干架到你死我活,直接的结果就是本性被扭曲,不开心。
回首过去几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都跟面对巨大压力时,自己一定程度上的情绪困扰和心里抑郁有关。甚至多年后还心有余悸,在睡梦中还出现当时的场景。
高三第一年复读学业重、心理上无人倾诉、自我加设的压力,导致整个学期大脑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最后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母亲的去世,给我们家带来了沉重打击,对我心理上的影响延续了好些年。我分析了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父亲的玩世,无责任、无可救药外。另外一方面还是自我的责任感,架在身上的家庭包袱再作祟。
第一次做PM时,客户压力、团队成员挑刺、自己没经验等各方面因素下。
一个人如果无法认知真实的自己,就是时常陷入情绪困扰和自我设限中。经过对自己的诊断,我知道,所有这一切都起始于原生家庭的教育成长环境,高三复读事件第一次心理上的抑郁就为后续的第二次,第三次埋下了伏笔。为什么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因为在这个应对压力技能上没有过改变。在巨大压力来临之时,同样的思维,同样的应对方式,必然同样的结果。放在今天重新去梳理这些事情,为的就是进行自我诊断,主动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获取改变追求重生。
3、自主升级
这两年,我曾一次又一次的跟自己对话,剖析自己的性格,分析开心时刻或不开心时刻的心里状态。
前不久,在喜欢的生活方式上,我给自己下个定义:
不善于交往,不喜欢扎堆,特别讨厌谄媚,勾心斗角,没有任何关系,玩不了算计和城府,喜欢简单真实,安安静静,乐于与生性豁达、随性、真性情人士为伍,也期过一种自由,体面,尊严,任性地生活。
我本身是个性格爱好很窄的,喜欢宅在家里。喜欢安静,不喜欢打牌,不喜欢过夜生活,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电网网站,我有一种密集恐惧症。
我开始发现,这才是真实的本我。只有做这个真实的本我,我才会感到开心快乐。这份真我的尽情表达,需要解决贫穷、心里包袱过重、缺乏安全感,自卑这些问题因子,与此同时要建立一个一定物质基础的容身之所。
通过这两年的学习思考,要解决心理障碍本质方面的问题,我思路开始清晰,渐渐的有了应对方案,我坚信在时间的发酵作用下终会各个击破。伟大的投资界查理芒格说,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子哪里,我一定不会去那里。同理,如果我知道我最终会登山山顶,我一定也不需要去焦虑、去抑郁。
我怕个毛线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一方面有所准备在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在当下,我又在不断的学习,追求学识上的迭代升级。一个勤奋、节俭、努力、上进,抱有希望又能合理欲望的人,怎么地也妥妥混个中产吧。在现今这个商业物欲社会里,要有点阿Q精神,鸡汤每天呢也要喝一点,积极心理学中关于乐观、积极、希望、美好这些词汇死死的刻在脑子里,遇到问题挫折了,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捋一捋。当然了,更为重要的是改变,没有改变喝再多的鸡汤,再多的阿Q精神都是在扯淡,尽最大努力的去学习并加以实践。一切的根本在于学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贫穷,缺乏安全感,归根结底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终究是一个钱字。在这方面,我践行的是在消化既有债务后,不轻易增加新的家庭负债,合理的欲望管理、幸福的延迟满足,坚定不移的执行投资计划和保险计划,不断提升家庭资产厚度和抗风险的能力。
心里包袱重。不断给自己做减法,你成不了救世主,解救不了你身边的所有人。卸下身上本不应由你承担的担子,世间万物自有它自然发展规律,不是有一句话叫没有你地球照样转。人这一生,最需要负责任的其实是自己。
自信心不足,自卑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原谅自己的不完美,我就是我。尽人事,看天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某些方面表现不好,并不一定代表你不行,往往是不适合而已。选择和坚持那份真我和初心,其它的顺其自然吧。很多事情,回过头来看,只是选择不同,无所谓对和错。毕竟,人活着最重要的目的是来享受人生,不是来找罪受,来吃苦的。诚如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书中所说,当面临巨大压力时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固守型,在压力面前会表现差劲,以至于全线溃败。一种是进取型,在压力面前,会更有斗志越挫越勇。固守型、进取型的性格特质并非天生一层不变的,后天通过学习、积累是可以逐步培养的。
正确的认识自己,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个人内在性格品质,在事业和生活中都会呈现放大效应。性格决定命运,绝不仅仅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撒切尔夫人的一句话,很好的诠释了见识或者命运: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我不知道在心里学上是否有这样一个定论,在我的字典里认为,一个人性格的养成,80%取决于原生家庭,20%受制于后天。20%后天的影响,往往也是微改变,微调整,除非TA的生活经历了生离死别般的起伏或重创。这两天读了李笑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改观。持续主动的升级我们的操作系统,习得牛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相信积累复利的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一切的问题都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