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喜欢做一个不懂说“不”的老好人?

蒋方舟在电视节目里说,自己是一个不懂说“不”的人,久而久之,成了一个谄媚的人。就连恋爱时,两个人发生一点小矛盾,男朋友打来电话,蒋方舟也不懂说“不”,抱着电话道歉两小时。

蒋方舟直言不讳地说:“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有求必应;他们期望是别人眼中的“好好先生”;他们害怕别人失望;即便自己身疲力竭,也不会说“不”。这种人就是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术语上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在雅基·马森所著的《可爱的诅咒》中,被称为圣母型人格。其实说白了,就是生活中的那些老好人。

这种老好人,大多都拥有这样的特征:他们活在别人的好评中;面对别人的请求,从不会说“不”;从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发生争执;面对强势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总是把错误揽在自己身上;只会奉献却不考虑自己的需求。如果你中了三条以上,那么你就是一个圣母型人格的人。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其实这种老好人的做法就是习惯于爱别人多过爱自己,受委屈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让别人的期待落空。

对于生活中的那些老好人,我们并不喜欢总是说他们是烂好人,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帮助别人,而把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弄得一团糟。

《高难度对话》中说:“即使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了那些消极情绪,也会尽量不去表达出来。即使生气或者沮丧,老好人也会照样保持微笑。他们不想冒犯任何人,只好把情绪憋在心里”。压抑的情绪就像装在瓶子里的水,在一次次暴击后,水在瓶子里翻滚、冲击,当瓶子再也装不下多余的水时,哪怕只是一滴也会让它喷涌而出。这样的情绪暴发,可谓是伤人伤己。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中说,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那么对于这样一种弊端,应该怎么破解呢?雅基·马森在《可爱的诅咒》中给出了三个步骤:


勇敢地说出你的需求

那些老好人不是不会表达,而是习惯了对别人的请求唯唯诺诺。即使内心小孩一直在叫嚣着“不”,他们嘴里依旧会说出同意的话。

1.将所有不必要的铺垫删除

拥有圣母型人格的人,对别人的请求有求必应,自己却不会说请求的话。当一定要说出请求的时候,他们就会绕圈子,给自己找一堆无用的铺垫,最后才说出小小的请求。这种绕圈子,会让别人听起来烦躁,抓不住重点,同时误会你的要求,所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比绕圈子让别人听起来更舒服,而你自己也更省力。

2.  学会客气地说“不”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一书中将讨好型人格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好人、习惯性好人、情感逃避型好人。其实无论哪一种老好人,他们都欠缺说“不”的能力。在小品《有事您说话》中,郭冬临演的老好人就不会说“不”,宁肯背着铺盖卷儿去睡火车站,也不说一个“不”字。而《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李寻欢更胜一筹,不愿看到救命恩人龙啸云忍受相思之苦,主动将青梅竹马的爱人让给了龙啸云。

让一个活在有求必应中的老好人去说“不”,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可以试着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当习惯成自然后,说“不”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3.  卡壳唱片技巧

唱片卡壳的时候,会一直重复停顿时候的那个词语,这种技巧其实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初衷,多次重申自己的核心信息。小孩子最会用这个技巧,比如他想吃雪糕,妈妈却怕他吃坏肚子时就不给他买。这时候,他的策略就是不停地说“雪糕、雪糕、雪糕……”,直到妈妈觉得或许吃一根雪糕也没什么事,这时候小孩子的目的就达成了。老好人已经习惯于有求必应,所以学习这个技巧,不要让自己陷在对方的请求中,要学会据理力争。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多练习几次,就会增强自信,经验越来越丰富。


挑战恐惧系数

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暴露疗法,一种是实景暴露,一种是想象暴露。这种治疗方法就是让患者想象或直接进入让他感受最恐怖或焦虑的情境中,校正他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从而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

 

1.   划定恐惧等级

对于老好人来说,他们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愿走出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对他们来说,也是难上加难。这时候就可以试着去挑战那些自认为完不成的事情,渐渐增加自信。

从害怕程度最小的事物到害怕程度最高的事物,一一列出来,划分成等级。1级表示程度最轻,10级表示程度最严重。比如,我害怕蛇,想一想蛇的形象,这就是1级,在电视上看到蛇,有点毛骨悚然,这是3级。直接看到蛇,吓得只想跑,这是5级。要我去触摸一下蛇,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10级。

2. 设定实验验证

老好人不愿意去拒绝别人,就是他认为拒绝了别人会给自己和别人造成糟糕的结局。在《沟通的艺术》里称这种情况叫“灾难性预期谬误”,避免这种方法的办法就是想一想即便你不答应别人的请求,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罗纳德•B•阿德勒让这种人始终记住,“只为别人的赞赏而活和试图达到完美都是愚蠢的想法,在既定的情况下,失败通常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糕。”

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真的做了某件让人害怕的事情后,结果是不是如你所料,会产生难以承受的结果?可以从恐惧等级中挑选一件令你恐惧的事情,然后想一下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利用哪些技能和资源,改进后的恐惧系数是多少。之后就可以去实验了。实验后总结经验,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

在《可爱的诅咒中》作者雅基·马森害怕去退货,以往都是默默埋单,哪怕买来的衣服不合身,最终结果是压箱底,她也不会去退货。在实验验证时,她选择去把不合身的裙子退掉,设想了无数种场景,最终却出乎意料的顺利。实验了几次后,她不再惧怕退货。

其实,这种方法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有不再害怕曾经害怕去做的事情。每次舒适区可以前进一点点,时间长了也是不小的进步。


3.  不加判断的创造性头脑风暴

一般写作的人都会进行头脑风暴,那么圣母型人格的人怎么进行头脑风暴呢?书中说,可以把问题写在一张纸的最上面,然后在下面写出能想到的所有解决办法。因为不加判断,就会突破曾经的局限,让自己对问题产生更多的解决办法,然后再找出最适合的办法。

我害怕与小孩子待在一起,他们太好动,又太爱提问题,影响我的工作。可是,有时候没办法就得待在一起,我就想怎么解决这个办法呢?托管给别人?让他安静地待一会儿?将他冷冻起来,等到20岁时再解冻?把他扔到外太空?突然这个想法给了我解决办法,人类都对外太空充满好奇,那么我去找一套关于宇宙的绘本给他,或许他就能安静地去看了,这样就能互不影响。没想到,事情果然如我所料,当他有问题的时候,我让他把问题记下来,等到我有空的时候再回答。就这样,他看绘本,我工作,谁都没有影响谁。


如何破解别人要求 “变回来”的请求?

当你开始变得不再对别人有求必应时,别人就会产生失望情绪,从而要求你变回原来的自己。这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初衷,千万不能让别人带着走,以至前功尽弃。

1. 制定清理清单

当你说“不”后,那些开始远离你的人,一开始与你接触也不过是为了利用你的善良而已,不用自责也不要觉得可惜,直接将他们放进清理清单即可。没有进清理清单的那些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能够理解你,接受你的改变,他们才最值得珍惜。

2. 少帮忙

别人的需求总是无穷无尽的,你不可能永远在线去帮助别人,那么就请少去帮忙。郭东临在《有事您说话》中,他并没有因为帮人买火车票而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而李寻欢把妻子都让出去了,最后得到的却是救命恩人的一次次谋杀与陷害。你不伸手帮忙,别人也能寻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你即便帮了别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赞同。这一步也可以说是抛弃掉让别人给你贴标签的办法,从而跳出“好好先生”的魔咒。

3. BEAR四步法

BEAR是Breathe、Eulogise、Accept、Respect的首字母。

B——呼吸

在遇到难以拒绝的事情或者愤怒时,深呼吸几下,会让人瞬间从困局中解脱出来,身心彻底放松,大脑给出正确的判断。

E——赞扬

听到赞扬的话,谁都会觉得开心。也会让困局中的双方放下戒备,从而更好地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A——接受

在特定情况下,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据理力争,有时这种据理力争就会演变成一种冲突。为了避免冲突的产生,这时候就可以动用A了,全神贯注地去聆听对方的意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然后坚定自己的立场。可以说是以柔化刚。

E——尊重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说,人们产生暴力沟通的本源是因为内心没有得到满足,而把这种不满足归结为是别人造成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尊重对方,而不是去责备。从根本上找出自己不满足的原因,正确地告知对方就好。


结婚纪念日时,老公买了一束有点蔫的粉玫瑰,一看到蔫蔫的又有点土的粉色,我就有点不开心。以前我就会说,真土,还不如不买呢,白白浪费钱。可是,看了《可爱的诅咒》之后,我想到了BEAR四步法,所以我深呼吸了几下,说:“这玫瑰好漂亮哦,谢谢你亲爱的。不过这个颜色我有点不太喜欢,若是换成红色、紫色、白色就更好了。”


在电影《好好先生》中,卡尔•艾伦由于受到离婚的打击,一开始对任何人和事都只会说“不”,当他渐渐意识到“不”给他带来的生活并不美好时,又开始一味地说“好”,可是渐渐地他意识到只说“好”也会给自己带来各种各样的代价。最后,他学会了在生活中有时需要说“好”,有时又需要说“不”的技巧,这才是通向快乐的最佳途径。


这本《可爱的诅咒》为老好人摆脱“好好先生”的标签提供了练习方法和策略,当你不在乎别人的好评时,当你可以轻松地说“不”时,你会变得更加自信,处理事情时也会更理性,而这种改变只会赢得别人更多赞赏的目光。多爱自己一点并不是自私的表现,多爱自己一点与和别人友好相处并不矛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你喜欢做一个不懂说“不”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