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之下的每天四问——陶行知先生名篇《每天四问》导读

      “‘每天四问’,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也是一切有血性、有志气、有正义感的人,做人做事的宝筏,能把我们的人生渡上更高境界的宝筏!”这段话出自1947年7月25日育才学校校庆会上方与严先生的讲话。自1942年他亲耳聆听陶行知先生讲《每天四问》,时间已过去了8年。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四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考量自己一天的得失,观照自身的生命成长。我们不难发现,四个问句都是第一人称,发问者与回答者,都是自己。看起来像是很简单的问题,却是支撑和考量生命成长最重要的四个砝码。如果认真对待,你会发现要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并不容易。

        先说第一问。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很努力时,常常会说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似乎要达成学业或事业的成就,必然会付出身体的代价。而先生首先提出的就是“健康第一”,要建立“健康堡垒”,从科学的观察与诊断、饮食的调节与改进、预防疲劳的休息、用卫生教育代替医生等方面,拳拳告诫人民要爱惜身体,保障健康。其中“用卫生教育代替医生”是很有前瞻性的,既化解了当时人力、经济力不足的困境,也让预防疾病的理念得以推广。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健康?也许先生的建议正是那一剂良方。

        再说第二问。先生也给出了五个字的法宝:“一”、“集”、“钻”、“剖”、“韧”。这五个字虽简单,却是一字不可缺的,专注于一件事,广泛地搜集资料,深入地钻研,精准地剖析,长久地坚持,这些既是做学问应当具有的品质,也是搞研究的方法路径。教师做学问当有更开阔的空间,不仅要钻研本学科的知识,更要研究课标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研究班级管理,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家庭教育……该从哪里入手?读到的教育思想怎样转化成行动?一个个问题在脑海里徘徊,是选择付出持久的努力,还是停留在舒适圈里得过且过?答案只在自己心里。

        第三问问的是工作。工作若能当作事业去干,便能投入最大的时间、精力与热情,若只是当成“谋食之术”,自然不会上心。所以问自己工作是否有进步之前,不如先问问自己,把工作当成什么?先生提出,要“站岗位”,要“敏捷正确”,要“做好为止”。从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到把事情做对直到做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师德、师能的考量。只是这把尺子不是来自上级,而是来自学生,时间也不仅仅是现在,也许要在学生毕业后的很多年。

        第四问问到了道德。“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先生从“公德”、“私德”两个方面说开去,阐释了修习的途径,提出了“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可见先生心有丘壑,早已将个人的成长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联结在一起。一个人真正的道德修养,往往体现在无人看到的地方,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最终会形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这种自省不应仅仅止步于得到真相,还要继续向前走,不断提正道德生命,“建筑人格长城”。

      掩上书卷,心底升起万千思绪。也许每个人对生命、对教育的理解不同,但是一颗爱教育、爱孩子的心,是不是可以让每天这场与自己的对话,更多一些真诚?

      每天四问,就从今天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慎独之下的每天四问——陶行知先生名篇《每天四问》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