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镜子》:问题孩子的问题在哪里?

图片发自App

无意中,看到了这个纪录片的名字:镜子,很容易想到,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片子,关于父母和孩子,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三个不同的孩子,三个不同的家庭,故事好像都是从撕心裂肺的吼叫开始的,孩子身上的戾气很重,那是一股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戾气。

记得有一期新周刊谈教育,提到孩子对原生家庭的反叛,大抵来自对“人”的认知不断深化。孩子所认识和认可的好,和你教给我的好并不一致,若家长平日缺课太多,为人处世漏洞百出,工作社交处处不讨喜,既摸不清人生意义与生活乐趣,也不曾掌握足够丰富的生存技巧,却强行要求我按着你的指引行事且不接受反驳,这如何了得?

我记得,纪录片中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特别倔强,认为自己什么错都没有,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变,把错误都归咎于母亲,我不知道他的这股自信来自于哪里,然而夫妻之间的这种相互指责和推卸责任绝对对孩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孩子会跟父亲一起讨厌母亲,好在母亲并非家庭妇女,家庭位置尚可,但是这一个小小的家庭切面,已经透露了一些隐含的信息给我们:夫妻关系不和谐。

还有一个孩子,反叛心理特别严重,提出要去当流浪歌手,不去上学,与心理辅导老师深聊之后,才发现,原来是父母控制欲特别强,连上街骑车都不允许,高压的管控之下就是孩子触底的反抗,父母个人的意志是孩子无法承受之重,所以倘若希望孩子能够有所改变,其实父母是最大的一个因素,父母如果能够改变,能够放手让孩子做出自我的选择,我想,孩子未必真的想去流浪,“流浪”是一种状态,是挣脱父母枷锁的一个象征,是突破囚笼的一个希望。

最后的那个孩子,一言不合就要跳楼,以死相逼。死,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一个可以随便说出口来威胁的词语。他是怎么把这个死当成口头禅的呢?他的父亲说,他就不相信他儿子能干得出跳楼这个件事。他的儿子说,他父亲一直不相信他可以做成什么,哪天他就要做到,哪怕是跳楼这件事。父子之间,真的如此苦大仇深吗?我们是否把太多的时间留给了客户和上司,而自己至亲的孩子,却没有太多机会沟通和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呢?每个人都身不由已,但是身不由已是不是可以成为理直气壮的理由和挡箭牌呢?对此,相信很多人都是存疑的,我们剖析别人家的问题时,总是头头是道,但是到自己头上了,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纪录片很短,只有三集,结尾中的孩子,似乎经过训练营磨砺之后怒气都减了不少,孩子需要改变,父母也需要改变,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问题,其实在沟通过程中,我想父母们或多或少都自知了,只是碍于摄像机的镜头,拉不下面子承认,而关上摄像机,我期望,背后是他们和谐而温暖的家庭。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录片《镜子》:问题孩子的问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