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来聊聊讨好型人格了,其实我就是。

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个完整的人——荣格

文 | 衿语


最近密集看了几本心理方面的书籍,不得不说,还是对自己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和触发的。它们不是心灵鸡汤,叹息着无关痛痒的普世道理;也不是小说散文,需要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体悟人生;更不是励志成功学,让人今天斗志昂扬明天打回原形。

心理书是用专业的学科知识修缮每个人内心缺失的边边角角,也让我们对他人多出一些理解和共情。

而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这本书,让我触动很深,并且,我相信有很多人也一样有此困惑,那就是“讨好型人格”。这本《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我。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迈克·贝克特尔【美】

害怕被拒绝,害怕冲突,害怕被忽视,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没那么重要,字字扎心。

尽管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意识,但还是第一次在一本书里这么直观看到自己的镜像。也许这本书就是我的“魂飞魄散”镜,它照出了那个我不太愿意面对的自己。

书里有一份40道题的测试卷,总分120分,分数越高代表讨好型人格越强烈。我的分数是49分,属于第三档常规阶段,所幸,我还有救!

01

你也是讨好者吗

讨好型人格,被越来越多地提起,这说明它越来越普遍了。随便点开一部电视剧,或许里面就有这么一个讨好型的角色。

比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松子,比如《女心理师》里的小莫,比如最近《小敏家》里的小敏。

记得之前我分享过一本叫做《你会如何回忆我》的小说,里面的第一主角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为了不让身边的人失望,维护好自己“善良懂事”的人设,他背负了太多莫须有的负担,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让这一人格彻底落败了。

很多心理学书籍和心理专家,都会告诉我们:讨好他人是不好的,你需要停止讨好他人,改变的方法就是专注于讨好自己,而不是别人。

听起来没毛病,但却经不起推敲。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照做,那显然会走向自私自利的那一面,治标不治本罢了。

而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很新颖也很在理:我们不该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才去对别人好;我们对别人好,是因为我们本来就自我感觉良好。

细品之下,这不是一句自恋的话。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停止讨好他人,不代表停止关心他人。如果我们能学着关注自己,让自己变得身心健康,那么讨好他人也有积极的一面。

只有坦然地接纳真正的自己,才会真诚地关注他人。两全其美,互不矛盾,这才是理想的疗愈之道,不是吗?

02

我们在害怕什么

书中对讨好模式内在逻辑的解释是:我们讨好别人,是因为想因此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这是一种对自我价值感的需求,当我们迫切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取这种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了别人评价的奴隶。

这种出于对自我考虑的讨好是带有利己性的。迎合别人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和肯定,就会反过来令自己焦虑、愤怒和苦恼。

它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令人深陷其中,感到被困。

我们都知道,要学会说不,可为什么说不出口呢?

无外乎开头说到的那五个原因:

因为我们需要别人喜欢自己,所以害怕被拒绝;

因为不希望别人生自己的气,所以害怕冲突;

因为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害怕被忽视;

因为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害怕自己不够好;

因为想要成为别人离不开的人,所以总是担心自己不再重要。

所以,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呢?

其实,我在另一本书中有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想法并不代表真实存在”,很多烦恼坦白说都来自于想太多和钻牛角尖。

如果我们总是拿着他人的评价来给自己做镜子,那就会失去真正的自我。

拿害怕冲突举例,在亲密关系中很常见的就是冷战状态。

如果害怕对方生气,害怕冲突,有问题有委屈都放在心里,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而选择沉默,那只会让问题扩大矛盾加深。

有句老话说,夫妻之间床头打架床尾和。正常的冲突反而会促进双方的和解和亲密度的提升。

亲密关系中积极情绪的增加取决于亲密感的增强,而不是冲突的减少。维系关系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问题不在于冲突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冲突的反应。

如果能认识到人际关系中冲突的正常性,不回避冲突,尝试冷静地表达自我真实感受,学习一些人际沟通的技巧,不断练习,慢慢的就能转变因害怕冲突而产生的讨好心态。

如果你属于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地去讨好他人,那一定会活得非常心累。

书中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是,当我们在看一张合照的时候首先会看谁?

毫无疑问,是自己!我们总觉得自己黑眼圈太明显了,脸太胖了,手臂太粗了,这里不够好,那里不够完美……

我们总是担心别人看这张照片的时候,也会看到自己身上这些被吹毛求疵放大了的小缺点。

然而,并没有!因为每个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盯着自己看。

大家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和问题,其实并不太关心你怎么样。可讨好者容易因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而感到伤心难过,自尊受伤。

为什么我们刷朋友圈越多就越难过?因为我们总是围观别人经过修缮而呈现的完美生活,而自己的生活却一地鸡毛。

我们忽视了自己的成就和优势,只关注别人拥有的和我们没有的,我们用自己的实情和他们的表现去对比,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伤害就产生了。

对自己感到不满而去讨好别人是“有毒”的,你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反而让别人来决定你的价值,对方毫无察觉,你却一边观察一边自我折磨着。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告诉我们,只有正确的比较,积极地改变,抛开虚无的对比,在正确的事情上追求卓越,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03

做健康的讨好者

改变这种一味讨好恶性循环的方式,是转变思维模式,意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性,从自我内心深处获取价值感(而不是他处)。

讨好者把存在感和价值感建立在讨好他人身上,那么就会为自己揽下太多事情,这些事情反过来让人不堪重负。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好的时间管理,而是管理我们分散的注意力,专注于真正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上来。

倾听他人的意见但不用他人的意见来苛责自己,人际交往中真正考虑他人的利益,而不是只顾自己的感受,这样我们才能告别讨好,获得“自由”。

具体来说,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权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选择不在于别人想要什么,而是自己想要什么。用责任感替代愧疚感,是我们未来做任何事情的基础。

只有当我们不再利用他人的标准来满足自己的目的,而是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人的时候,才能从不健康的讨好者转变成“健康的讨好者”。

由此,也才能摆脱讨好模式,过上满意且平静的生活。我们可以关注他人,那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喜欢真实的自己。

请相信,诚实面对,忠于自我,做一个健康的讨好者没什么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时候来聊聊讨好型人格了,其实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