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倾听

    我有一个阅读习惯,就是每看完一本书,会将书里那些打动我的、值得我思考的文字摘录下来。通过一笔一划的誊录,会让我对这些话语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而这本书中,被记录的文字尤其多。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洛莉·戈特利布

   看完这本书,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洛莉·戈特利布的人生。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编剧工作,将近三十岁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痛苦”的医生更加感兴趣,于是去了医学院。医学院毕业后,因为医生的这种在有限的时间内只针对疾病进行诊疗的工作性质,并没有去从事医生这个职业,而是一直靠写作来维持生活。突然到了某一个年纪,觉得即使自己没有结婚,但是也想要一个孩子,就这样通过购买精子的方式生下了儿子扎克,而在扎克出生的这一年,她又做了一个决定,考上了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开启了心理咨询师之路。

    当然,我相信在每一次转换赛道的过程中,洛莉同样会有过犹豫、担忧和焦虑,但是她还是坚持完成了每一次的转变。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思考良久,那是洛莉在心理咨询师实习的时候,督导小组里的一位老师说:“无论你去不去做这件事,反正你总有一天会变成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是多少岁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今天过了就是过了,你没有办法再把它找回来。”

    是啊~只要你自己抛开了年龄的限制,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有无限可能。

    没有人可以规定你,到了什么年纪就必须做什么事。

    整本书其实是靠洛莉自己和她的三个来访者的诊疗记录串联起来的,然后读者会在这四个人的每一次诊疗和改变中得到启发。

    有关心理治疗,洛莉告诉我们,每一位来访者都需要穿越一片黑暗的森林,去看看森林另一边真实的模样,而心理咨询师只是那个陪你一起探索的人,来访者需要成为勇敢迈出第一步的人,不过每一位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的来访者都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不必给心理咨询师或者是心理治疗披上神奇的外衣,心理咨询师也会在生活中遇到自己的情绪问题,也会在自己成为来访者的时候逃避、隐藏和否认;心理治疗也不能让所有已经发生了的问题都消失无踪,也不能预防新的问题的产生,也不能保证你今后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明智之举,但是它可以帮助你变得不那么过激、不那么苛责,以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自己。

    突然想起之前在变态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有提到过针对抑郁症患者的一个诊疗手段,规定他每天必须要做的1-2件小事,比如每天要离开房间多长时间或者每天要晒太阳等,先从很小的行为开始改变,慢慢的让良性循环去代替恶性循环。“先迈出第一步,再走下一步,不要一次去想五步,一次只迈一步,迈好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积累而来的。”

    我一直认为,心理学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从而治愈自己,所以心理咨询其实也是一个双向治愈的过程。

    有关情绪,洛莉说愤怒是大多数人最容易进入的一种情绪,因为它是向外的。但是往往向外发泄出来的情绪其实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在下面藏着的可能是恐惧、不安、嫉妒、孤独。如果我们可以去探索这些更深层的情绪,去理解它们,倾听它们,那我们也就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往往看似引发问题的那件事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关于改变,洛莉在本书的第一页就给出了答案。“如何发生改变?” “在与他人的相处中。”  但我想,也许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与自己的相处中”。改变,发生在一次又一次与他人或与自己的对话中,而这种对话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我认为阅读就是其中一种。

    因为便于携带的电子设备,垂手可得的各种信息,让我们在坐地铁的时候、等电梯的时候、排队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每一段小小的时间空隙都被设备填满,以致于我们没有时间真诚的和他人相处,甚至无法真诚的面对自己。

    “人们长期处于受干扰的状态下,似乎丧失了和别人相处的能,也丧失了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关于“糟糕的时刻”,它只是你在那一瞬间的状态,并不能代表你人生的全部,我们要承认失败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这让我开始思考,其实我们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所展示出来的也只是在那个场景、那个身份状态下的他,并不是他的全部,因此未知全貌,就不要轻易的下评断。

    这是一本有关心理咨询的书,但并没有向我们讲解许多生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只是带领我们拨开迷雾,学会去探索事件背后的真实面目,让我们看到改变和人生的无限可能。

    最后,用一句话,为我的这篇读书有感结尾~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生活的智慧,但愿每个人都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倾听)